第1069页(1 / 1)
('
他还没有蠢钝到这个地步。
也不过是在回身又朝着紫宸殿看去的一眼中,觉得有些唏嘘而已。
“不提此事了,说说那位即将前往海陵驻扎的张都尉吧,你说大司马选他是怎麽想的?”
别说王允觉得这个人选的安排令人摸不着头脑,就说当事人自己收到这个消息都懵了。
在他快马加鞭地抵达长安后见到乔琰的第一句就是——
“君侯,我是个旱鸭子啊!”
怎麽就把他安排到临江重镇去了?
张杨对这份“委以重任”的安排,绝对是惊大于喜的。
他这人吧,按照乔琰对他的评价,就是有勇才无雄才。
有这样一个顶头上司压着,他也觉得这评价没什麽偏颇之处,确实是对他的形容。
但驻扎徐州,督辖徐州战况的同时还要警惕扬州的局面,好像不像是个该当给他安排的活计。
这是一点都不担心他把事情搞砸了?
张杨迷茫地看着乔琰,希望能从她这里得到一个解答。
乔琰回道,“我什麽时候说过,是要让你一个人去那边了?”
张杨眸光一亮,“您是要将郭长史还是荀参军又或者是戏别驾借给我当军师?”
“那你还是别想了。”乔琰直接打断了张杨的美梦,“这个,或者说是这几个人我会过阵子再给你送来,你还是先自己去海陵吧。”
张杨苦着个脸:“君侯啊,您是真不怕我用通不过乐平书院考核的本事给您把事情办砸?”
而且他一个并州系出身的,到了那张懿的近处,总觉得像是在提醒对方,还记得当年被人从并州赶出去的情况吗?
就算态度表现得和蔼一点,可能都像是在拉仇恨。
“你只要不会贸然出兵,听从长安这边的安排,尽量减少和扬州那边的往来,你就不会把事情给办砸。”
听乔琰说得如此有自信,张杨也不多纠结了。
反正君侯到如今也没坑过他,还让他在那塞外留下了进击胡虏的勒石记功,他就不用自己贫瘠的脑子去想她此举之中的用意了。
听从长安安排,他会。
减少社交往来,他也会。
那就没什麽好担心的。
他挺了挺腰板,“若是如此的话,君侯大可放心,我现在就带着人手往徐州赶。”
“不,你换一条路,”乔琰擡手止住了他即将转头出发的脚步,“你先去汉中。”
“……?”张杨又茫然了,乔琰这话好像并不是口误,而是对他的安排。
可不去徐州去汉中又是什麽意思?
他带着这份困惑在向导的带领下翻越了秦岭,来到了汉中。
在这里,汉中太守徐庶将他给带到了此地的造船厂。
早在今年的三月里,由扬州那边交换给长安的造船人员就已经被安排在了汉中。
为了保持手感,在造船厂落成后,徐庶就安排他们制造能在汉水上通行的大船。
以他看来,在这个除却盯梢巴蜀之外也可以联通到荆州的地方行造船之举,是很微妙的。
一旦刘表做出了什麽不当的举动,他们就可以通过一条让人意想不到的路线夺取荆州。
谁让汉水可以直抵襄阳,也就是刘表所在的荆州州府。
但现在的徐州之变,显然让乔琰做出了计划的变更。
徐州海陵的驻军决定后,她让张杨送来的密报里提到,让张杨将此地造船厂的一部分人手带走,同时带走此地建造得最气派的几艘汉水战船,直接顺着汉水而下,进入长江,再顺长江行船抵达海陵,俨然是要在海陵再修建起一座真正的造船之地。
随后若有送往海陵的物资或者人手,都从汉中调配。
翻越秦岭之路不需行军只需信使往来的话其实没有这麽慢,栈道也已经在天师道教衆的“赎罪”之中陆续修建,迟早会让骆谷道变成一条坦途的。
而顺江而下的速度也确实是要比陆上交通更为便捷。
长安、汉中、海陵三地确实是可以相互联结的。
不过这些话就不必跟张杨说了。
听他问询,君侯所说的要给他额外安排的人手是谁,徐庶回道:“先不必计较此事,总归君侯会有安排的,说不定就是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人选呢?我看他也不错。”
张杨顺着徐庶手指的方向看去,就看到了个打扮奇特的家伙。
打扮奇特也就算了吧,张杨打从看到对方的第一眼就觉得,这是个极能惹事的角色。
甘宁刚得了刘焉吩咐将新一批竹子送来汉中,便忽然察觉有人正在看着他,直觉敏锐的他转头就对上了张杨和徐庶投过来的目光。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