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1页(1 / 1)

加入书签

('

这难道是在让洛阳的所有人都有读书识字的机会吗?

显然不是。

即使洛阳的太学位于南郭区,民衆可以随意到达此地,也不是!

就像那后世的宋濂抄录了书籍之后也得“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方能读书通达。

只有书文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官方树立的石经,此经更大的意义是在维护文字与政治的统一,也意在纠正对经学的穿凿附会之说。

如此一来,那些学到诸家异字的士人便必须改换自己的认知,与熹平石经统一。

所以他们不得不来!

当年如此,今年又何尝不能如此呢?

诗书礼易都有各家注本,身在朝堂上的臣子及其家族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将其更进一步地推广出去,以被更多的人认可为正统,并衍生出了各种解读阐释的文字与其他创作。

将其摹印出一份也好,千份也罢,并不会造成阶级上的突破性变革,只会……

让他们在文化上挤占掉河北士人的地位。

在意识到乔琰画出的是何种愿景的那一刻,衆人恍惚意识到,这其中若是有商有量地来办,好像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就连先前被乔琰用那两个理由说服的王允都觉得自己好像之前实不该找上门去问责,若真是按照乔琰所说的话,也难怪杨修会站在支持她的立场上。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都是,通过印刷术所産生的典籍依然处在可控的状态,而不是被逐批地分发到千门万户之家,甚至佐以讲解,成为民衆啓智的工具。

想来以乔琰的立场和身份,她是不会做出这种举动的吧?

王允压下了心中的忧虑,就见乔琰朝着刘虞躬身一拜:“请陛下準允臣以此法加印乐平月报,在灾情结束之前以此为常例,并向各家征集经文典籍,备列学宫,以正视听。”

刘虞的目光在在场衆人的脸上扫过,见衆人虽还有犹豫,却并无人明确提出什麽反对的意见,便回道:“先準月报之事,额外的晚些商议,总得拿出个更明确的章程出来。”

否则在针对邺城之前,他们各家学说情形不同的,都要先为到底印谁的为官方正统,自己就打起来了。

这就不是喜而是忧了。

乔琰面色不改,却在闻听刘虞这话后,在心中浮现出几分喜悦。

只要光明正大地拿到这个加印的权柄,对她来说目的就已经达成了!

足够了!

这批加印出来的乐平月报三月刊,似乎早在乔琰朝着刘虞申请这个许可的时候,就已经在筹备之中,以至于当朝堂议会的决定下达后不久,衆人就看到长安的书铺中新进了大批的三月刊。

还不只是如此……

“你是说,关中那边每买上一瓶酱油,就附送一张这样的报纸?”

袁绍看着被探子带回来的东西,面上的神情精彩至极。

乔琰的这一手,实在是拿捏準了有些人的脾性。

若是让他们单独去购置报纸,即便因为印刷术的存在,报纸的价格已经远比去年低廉了不知多少,在大多数人还不认字的情况下,有些人还是并不想要这样一份支出的。

可如果是买调味品赠送报纸呢?

为了趁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铺开摊子,乔琰承担得起这样的一笔支出。

但账不能只是这麽算,买酱油的人得了赠品,卖酱油的人得了口碑,而酱油的原料之一盐还是要从乔琰这里采购的,所以其实谁也没亏!

唯有并不知晓其中底细的袁绍,看着这张数据详实的报纸陷入了沉思。

这次他也不着急开口了。

他只想知道——

乔琰这混账葫芦里卖的是个什麽药?

第292章 以书换粮

不过别管乔琰在折腾什麽新花招,即便是袁绍这种向来不太看得惯她的存在都不得不承认——

她对旱灾的準备实在是太充分了。

充分到……

让人睡不好觉了。

酱油搭配报纸的售卖方式,甚至很快从那三州流到了冀州境内,顶多就是因为运送不便加上三州内部市场还没有饱和的缘故,相比于那头,这个售卖的数量依然相当少。

而后又有好一部分被袁绍给买去研究了,以至于流传出去的更是不多。

但即便是这漏出去的一部分,也让邺城中出现了一点让袁绍不痛快的声音。

那些人在说,为何关中那边会为了可能出现的旱灾蝗灾未雨绸缪到这个地步,而袁绍这边却好像并没有对此做出高度的重视。

这些言论让袁绍更觉上火。

要不是先被乔琰派人把郑玄给截胡了,他们邺城这边的太学早不该只有这样的人数。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