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2页(1 / 1)
('
一张答卷起码要经过四个人的手进行打分计量,通过衆人裁决去掉一个最偏离的,而后取平均值。
若是田丰对此做出了什麽不合适的评判,反而要给他招来麻烦。
果然在他给出了个正常评分,将其传到了被叫来改卷的荀攸手中后,就见对方在阅卷数行后,忽然叫了声“好”。
荀攸向来内敛,也难免有这样的表现,可见此人是真有本事。
还不等田丰为这等人才落入乔琰的手中而唏嘘感慨,就听另一头的陈纪拍了一下桌子,又因惊觉自己拍的不是腿,顿时龇牙咧嘴地抽了口冷气。
田丰转头小心地问道:“老师这头是又见到什麽妙对了?”
“何止……看看这份答卷就知道,这位来得可太是时候了。”陈纪忍不住面露喜色,“你还记不记得,大司马给我们弘文馆这边的有一条要求是,让我们尽可能地寻找有经济方面才干的人才,这不就来了一个!”
好事啊!天大的好事!
田丰接过卷子一看,就见此人在旱灾蝗灾的灾中治理问题上,洋洋洒洒写下的俱是对平抑粮价和物价,以及如何避免出现以物易物现象干扰货币系统的举措。
这何止是经济学人才,还是个极有实干潜质的人才!
于是这两张最为出彩的试卷在评判完成拆除糊名封条的时候,便引来了这些阅卷之人的争相围观。
“扶风法正……”
这是那张用策出奇的卷子的答题之人。
法正本人的名字,在此时还并不出奇,但他的曾祖法雄一度官至南郡太守,祖父法真乃是极其有名的清高名士,父亲法衍一度为司徒府掾属、廷尉左监,这扶风法氏的背景一出,便让人不难猜到他为何要参与这场考核了。
法真的傲然清绝脾性显然在他的孙子身上有所传承,故而他丝毫不想让自己作为某人之孙,某人之子的身份进入长安人的视线之中,也并不想让他这个十九岁的年纪成为评判他能力的影响因素。
乔琰的这出糊名决定,恰到好处地戳中了他的心肺。
他大概觉得,这就是他证明实力最合适的时机!
而另一头,那张展现出了非同一般的经济学实力的卷子,也将答题之人的名字呈现在了衆人的面前。
“零陵刘巴……我隐约记得,大司马是不是曾经对他发起过邀请?”陈纪摸了摸下巴问道。
“您没记错,”荀攸在旁回道,“君侯两年前就邀请过他,结果他非但没来,还以访友为名,跑到交州去了,似乎生怕自己被直接逮来长安。”
一听这段插曲,再一看刘巴在这封答卷上给出的回複,陈纪不由笑道:“这叫什麽?”
乔琰刚来到此地,就听到了刘巴的名字,开口接道:“这叫梧桐成林,引凤来栖。”
如今的长安,如何不能算是一片梧桐林!
第295章 凿……
哪怕是田丰这样的“外敌”,在听闻乔琰的这句话后,都不由流露出了几分钦佩。
她这一句“梧桐成林,引凤来栖”说得顺口得很,让人丝毫也没觉得其中有何怨怼之意。
直到前三甲的试卷被拿走,预备送交朝堂之上再做出第二轮的评判,衆人才从郭嘉程昱等人的口中得知,乔琰对刘巴的延请,可并不只是在两年之前轻描淡写的一句而已。
刘巴暂无出仕之意,甚至在接到邀请后不久,就本着观望的想法暂时南下交州,乔琰依然让人往他所在之处送了一本书。
这本书该当算是从备急方书之中划分出来的一个部分,乃是池阳医学院之中对于南方瘴气之疾的调治之法,以防刘巴在客居交州期间直接病倒在了那头。
她虽未曾再提邀请之事,但也正因为这份上心,让刘巴身居交州也不忘留心于中原局势。
尤其关注的,正是去年关中地界屡屡发生灾变之后长安朝廷对此的处理之道。
收容他的交州交趾太守士燮都说,既然他对长安局势有所牵挂,还不如早早回返算了。
像他们南边这种地方,有雄图抱负之人可不会多留。
对比一下刘巴的待遇,同在士燮这里避祸的另一个人别提有多羡慕了。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许靖许文休。
他因先前在扬州对孙策给出的那句“有似项籍”的评价,在会稽郡也没敢久留,听闻孙策有南下会稽的想法后直接跑路去了交州,得到了士燮的接待。
即便接待他的人得算是交州的豪强一霸,他在此地所受到的礼遇也颇佳,交州到底不是中原,对许靖来说并非是他颐养天年之处。
偏偏他并没有一个合适回返中原的理由。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