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3页(1 / 1)
('
刘备的眼皮一跳。
眼前的情形甚至都不需要他做出什麽揣测了。
这腰带之中分明另有玄机!
可现在再去将腰带交还给刘扬已没有任何意义了,到时候因为这个退还年礼的举动,还得闹个里外不是人,倒不如将这腰带拆开,看看对方到底想要与他说些什麽。
刘备连忙让关羽先将这院落给牢牢地看守起来,而后取来了手边的短刀,小心地挑开了这内侧的丝线。
不多时,他便将其中藏匿着的一张布帛给取了出来。
皓白的布帛还未展开,便已透出了一抹殷红之色,让刘备的眉头下意识地紧紧皱起。
在外间的寂静声响中,他将布帛放置在了桌案上,而后缓缓铺展了开来。
元月初一的暮色从关闭的窗扇上透出了一抹昏黄,晕染在他面前的桌案和布帛之上,布帛上的颜色便像是一团血污打碎在余照中,说不清是模糊还是清楚。
在看清面前之物的一瞬间,刘备的手已下意识地抖了一下。
这哪里是什麽寻常往来的密信,而分明是一份血书!
一份控诉乔琰有谋逆之心,于是向他索求帮助的血书!
第374章 以何身份
若这封信只是由刘扬所写,刘备直接将其用火烧毁便是。
反正人人都知道,刘扬只是打着建安五年年礼的招牌,才将这份腰带送到了他的手中,既然只是腰带,那也无所谓什麽求救之说。
刘备自己眼下是何种处境,他心知肚明。
他若能顺应时局做好自己手中的职务,或许还能有重新被啓用的一日。
固然乔琰和刘虞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是邺城朝廷方向得到的信报一般和谐,反而是乔琰的强权完全压制住了刘虞,但她既无犯上作乱之心,那充其量也不过是霍光摄政而已,终有还朝之日。
可他若是贸然搅和到长安城中的争斗之内,那就万事难料了。
就连刘虞都明摆着对于刘扬能否继承大统持以怀疑的态度,那麽刘备就更不应当让自己深陷泥潭。
但这封信不太一样。
以刘备和刘扬为数不多的交流中所见,凭借刘扬的气度和文墨功夫,他是写不出这样一封信的。
要是让刘扬写这封信会变成何种样子呢?
大约会将这番控诉当真说成是控诉,将拉拢刘备为己所用的口吻说得傲慢无比,若是有必要的话,还要在信中将张飞之死也要扯上两句,意图激发刘备心中的仇恨。
然而在刘备面前所呈现的血书之上所写字句,分明是结合了刘虞的视角语气和刘扬的请托一道来写的。
在前篇之中提及数年前乔琰将他们父子从幽州救援回来,以大司马之位平定四方动乱之时,字字句句间均有几分平实的欣赏与感念。
这的确像是刘虞会说得出来的话。
若他对于乔琰无有感恩之心,而是个行事举动之间雷厉风行的帝王,他早应当选择利用自己的这个身份前来夺权,哪里会是刘备所见到的那样惨淡憔悴的模样。
而在随后他便提到,自己近来的身体越发不济,实在难以避免地想到,若是他过世之后,他的后嗣,或者是这大汉基业会变成何种样子。
乔琰对得起这汉家子民,却极有可能有不臣之念,已不是她早前在朝堂之上前来请罪便能够改变的事实。
若不对她的举动做出遏制,极有可能会让大汉江山毁于一旦。
可刘虞自己便是被乔琰给扶持上位的,这长安朝廷也是在乔琰的一手帮扶之下才能够重新建立的,纵然乔琰此刻身在洛阳,并未长留于长安,对天子随时威逼淩迫,刘虞也并不能确定,自己到底身边还有几个能真正信赖的存在。
他唯独能相信的只剩下了两种人。
一种,是随同他从幽州来到凉州的直系下属,和他自己的亲生子嗣,故而这封信由刘扬替他代笔而成。
另外一种,是大汉宗亲之中确有报效国家之志的,便如同刘备这样的存在,所以这封血书密信,被以这等夹于腰带之中的方式送到了刘备的手中。
倘若连这样的两类人都不愿相助于他,在他好不容易下定将乔琰拿下的决心中助他绝地反击,那麽他大概也当真距离死亡不远了。
这大汉的江山又还能存活几日呢?
如乔琰令仲长统在昌言中所说,天下豪杰中未有当天命者,不过是武力智计的争斗而已,若按此等标準,能和乔琰相抗的更无几人。
袁本初“金玉其外”,曹孟德“十里相送”,刘景升、士威彦一个送将,一个送象,接到此信的刘备更是早已成为了阶下之囚,也不必多说了。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