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6页(1 / 1)
('
冬日的堂前水池里可没什麽美景,旱祸也让此地的水位只剩下了单薄伶仃的一层,顶多随着凛冽的东风给人挂上几分水汽寒霜而已,倒是也让荀彧在经行其中之间表现出了几分遗世独立之态。
在他坐在乔琰对面的时候,桌案上的茶汤正好在煮沸之时。
热气和冷气在空中碰撞了一瞬,让对方的面容隐现在雾气间。
下一刻,乔琰便听到荀彧问道:“君侯心意已决吗?”
她慢条斯理地取下了茶壶,回问道:“文若是以何种身份来问的这个问题?尚书台的侍中,协助我治理洛阳的洛阳令,颍川荀氏子弟,大汉子民,还是……”
“还是这天下民衆之中的一员?”
第375章 荀……
以何种身份来问?
若是尚书台的侍中,那便是以天子臣属的身份发出质问。
问的是她乔琰手握先帝给出的托孤旨意,却为何要在此时行越权之举。
若是以洛阳令的身份发出质问,那问的就是乔琰此举是否要令洛阳民衆成为她犯上作乱的棋子,从而为这些人争取到他们生存的权益。
若是以颍川荀氏子弟,那问的是乔琰推行昌言的举动,是否意味着她要开始堂而皇之地站在世家的对立面。
如果说,弘文馆的选拔和印刷术的出现,都让培养人才上极有本事的颍川荀氏只见到强者愈强的机遇,那麽昌言的出现却让他们看到了乔琰出手打压世家的潜在征兆。
他不能不问上一问。
若是以大汉子民,他要问的便是这天下归汉统的认知为何好像要在乔琰这里做出打破之变!
荀彧不是个傻子,甚至是个在政治上有着格外敏锐认知的“王佐之才”。
当年他可以觉得,他一度对乔琰的忠心用心做出怀疑的,实在是一件大为不妥之事。
毕竟从当时乔琰的种种表现中,谁也说不出她半个错字。
可如今他也可以察觉,在这等对抗天象流言的沖突中,于暗潮汹涌间浮出水面的,并不是在被长安诸人逼迫到绝境之下不得不做出的反击,而是早有预谋的借机而上。
就算乔琰并没有将自己在长安朝堂上的待遇提拔到剑履上殿,也就算她并没有在原本的列侯爵位之上去争取什麽封王的待遇,也并不能改变一个事实——
她已不是当年荀彧初投长安之时的大司马了。
大汉衰微,乔氏日盛。
就此滋生的取而代之野心不难理解。
天下动乱,大司马治下独安。
有那一句“豪杰之当天命者,未始有天下之分也”横空出世,同样不难解释。
可理解是一回事,能接受是另外的一回事。
荀彧垂眸看着被乔琰推到他面前的茶汤。
茶水清冽,几乎不见茶叶渣滓。
世人皆知大司马喜好清茶、烈酒、奶茶,今日以茶会客,正是接待君子之道。
他开口问道:“若是以这天下民衆之中的一员相问如何?”
乔琰回道:“今天下饿狼守庖厨,饑虎牧牢豚,于是有祸乱并起之事,白骨露野之景。去岁洛阳旱疫二灾中你已有所见闻,虽有我等尽心竭力,然上有贵胄门阀盘根错节,刘姓宗室划地为治,下有坞堡高墙荫蔽强弩,隐户私兵结队成群,以致饿狼饑虎实难杜绝。敢问文若,以何治之?”
这依然是抛出了一个问题来对他做出回应。
但这远比上一个问题难回答得多。
“饿狼守庖厨,饑虎牧牢豚”之言,对于方今的时局恰是最合适的比喻。
那些本已掌握了这社会之中绝大部分财富的存在,却还在以最为贪狡的胃口意图侵占更多的土地,庖厨之中的牢豚还未出锅便已先一步被他们所分吃,留下的民衆能品尝到的也不过是残羹冷炙和余下的骨头而已,甚至还要被逼迫着豢养牲畜,捕猎寻食,耕作得粮。
到了天灾大疫之年,他们又变成了那些饿狼充饑的食物,又或者是渡河之间的垫脚石。
以何治之?
像是陈群等人所框定的法令秩序固然对于五刑有了更为严格的划分,但若是无人先一步对着这样的存在做出状告,他们也显然还能保持着先前的安稳度日,根本不会站在被审判的位置上。
除非……
没等荀彧做出一个答複,乔琰已先一步说了下去,“天象有变之前我曾经和你说过一句话,我说无论要冒着不知多少人的指摘和反对,也必须先将其打破,才会有破茧重生的机会,我也说,眼下的水面还不够平静,我在其中没有任性的资本,必须等到时局平定,才能有改换青天的机会。”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