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3页(1 / 1)

加入书签

('

否则这汉室最后的一点脸面也要不複存在了。

他慢慢地将有些僵硬的指节给收拢在了手心,朝着皇甫嵩问道:“现下长安城中如何了?”

见皇甫嵩有意无意地往张仲景的方向看了一眼,似乎是在迟疑于是否要将实情告知于他,以防让他的病症继续加重,刘虞便又补充了一句,“不必顾忌,尽管一说就是。”

皇甫嵩回道:“长安民衆并不知晓宫墙之内的情形,此前还当王允和皇子扬的举动都有出自于您的授意,对您颇有一番怨言。”

长安的民衆怎能没有怨言呢?

高居天子之位的刘虞只是对着他们颁发了减免税收的政令,乔琰却是一步一步地教导着他们掌握在此等灾年中的求生之道,也让他们的家中财産随着田地增産、商贸发达、工业起步而逐渐累积,又给他们提供了一条开蒙教化之路。

这其中的孰近孰远简直再清楚也不过了。

像是刘虞这样的天子,或许因其早年间的声名,在大汉宗室之中并不多见,但当他被安放在至尊位置的时候,他能做的事,换一个人处在他的位置上也不是不能做到。

可像是乔琰这样的大司马,在这世间却绝不可能存在第二个了!

现在天子要对大司马卸磨杀驴,将三公之一和自己的儿子都派遣了出来,这如何能不让民衆为之震怒!

皇甫嵩还是将此事往尽量和缓的方向说的。

倘若他将事情原原本本说出的话,那就会是——

长安城中的民衆在被激怒之下砸了刘扬的皇子府和王允等人的官邸,若非乔琰亲自出面劝阻得及时,只怕他们还能直接围堵到这宫墙之下。

可是,虽有乔琰明言,刘虞重病在床,乃是由皇子刘扬和司徒王允联手,在天子并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做出的举动,等到刘虞休养过后势必会给出个合理的交代,这些民衆的声音依然没有在长安的大街小巷之中消失。

倘若刘虞不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这暂时被压制下去的风暴,将迟早被以一种更加可怕的方式反扑而来。

而在刘虞还未苏醒过来的时候,这出消息也早不只是在长安城中传扬了。

天下九州在手,就算依然是两面天子的对立,长安依然是天下更多人心中的帝都,这往来之间的客商数量都是邺城之中的数倍,这些人里自然有袁绍这头的人。

此前他们无法将什麽有用的消息送回邺城,毕竟也不能成天夸耀长安这边的繁盛景象,让邺城朝廷不痛快,现在他们却可以将此事以最快的速度送回去。

甚至于,在此刻意图传递消息的并不只是袁绍的人手,还有真心诚意对乔琰心存拥趸之心的。

他们急迫地想要带着这个消息回返到家乡地界上,多喊上些人手一道前来长安。

如此一来,倘若刘虞有意对刘扬做出什麽包庇,甚至为了保全儿子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与大司马撕破脸皮,他们还能为乔琰保驾护航!

在昨日的长安街头,有这等想法的绝不在少数。

若非乔琰在从长安宫城中退出来后以最快的速度封锁了八方隘口,只怕将消息扩散传递出去的将会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群体。

饶是如此,这种隘口封锁的方式,其实也最多阻拦住军队的行动,却拦不住那些当真想要通过翻山越岭之法离开关中地界的人。

他们之中的一部分因乔琰的态度而暂时按捺住了举动,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已将大司马遭到行刺的消息向着四方传递了出去。

或许不出五日,这长安有变的消息就会被传到袁绍的耳中。

这对于刚开啓了建安五年新旅程不久的长安朝廷来说,简直是一出比之旱灾还要麻烦的灾劫!

刘虞定定地朝着皇甫嵩的脸上看去,从他依然透露着忧心忡忡之色的面容上,看出了几分未尽之言。

“何止是怨言呢?”

他们此刻面对的危机,何止是在内部的政局不稳,官员、皇子内斗上,更有外部因为这出矛盾而引发的觊觎和窥伺。

就算乔琰不做出这等退兵到华阴地界上、让彼此都有一个冷静余地的举动,他都必须在此时做出一个足够客观公正的判决。

刘虞的眼中闪过了一缕伤痛之色,但他很清楚,自己在此时做出的任何一点犹豫和徇私都有可能引发更为致命的麻烦,还不如以快刀切去腐肉,反而还有换骨重生的机会。

他朝着一旁的近侍挥了挥手,说道:“去取纸笔来,将玉玺也从那个逆子那里给我取来!”

他要下诏!

无论随后的危机如何,他们又要做出何种安排,他都不能犹豫于对刘扬的处置,也唯有如此才能将关中地界上的民心暂时稳定下来。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