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9页(1 / 1)
('
这场朝着那南北两支新大陆人发起的交易,很快在甘宁这位主帅的指挥之下如火如荼地展开。
就是让甘宁有点头大的是,那北面半岛之上群落的首领用蹩脚的汉话同他说着“走”字,不是要让他尽快离开此地,而是想要让人和他一并离开,去学习制作纸张的方法。
饶是甘宁已经和对方说得很清楚了,他们的到来乃是陛下保佑,无法确保回程还能同样顺利,或许会在这长达一百多个昼夜的海航中死去,而他们到底何时才会在下一次抵达这里,更是一件难以预料之事,对方依然固执于这个想法。
甘宁实在无法拒绝对方非要塞人的行动,想到陛下可能也会对此地的文字有所好奇,他便干脆又找这位首领要了几块石板和树皮板,且要求随同上船之人需要会他们本地的文字。
那麽等他们学会了中原文字后,也就能对这些外邦图文做出破译了。
这麽一看,多带上几个本地人竟好像也不算是件坏事。
于是在经历了为期一月的物资交换后,这些船只装满了回程干粮和淡水,连带着那些对于大雍而言至关重要之物,在一个天气正好的午后重新扬帆起航。
甘宁和吕蒙等人是归心似箭,只恨不得下一刻便能出现在大雍的沿海城镇之地。
那位应当被称之为玛雅人的部落领袖则是依然保持着迟缓的动作。
他望着那列船只远航而去的方向,直到对方彻底消失在了海面的尽头这才收回了远望的视线。
“外来人啊……”
在这片海湾之上留下的外来人脚印,随着下一次潮水的涨落,很快会被彻底抹消殆尽。
但这些人留在此地的铁制刀兵甲胄、纸张以及海外强国的友谊会被刻画在他们的石板之上。
同样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的,还有被立起在这座海湾处的一块巨石。
在石上刻着这样的一行文字——
【元昭四年春,大雍楼船将军甘宁、横海校尉吕蒙奉天子诏远航至此,结两岸之谊。】
作者有话说:
玛雅文化鼎盛时期从公元250-900左右(也有说300-900),现在是公元200年,甘宁说它在萌芽状态是没错的。
总结一下这次的收获——
北路和南路共有的:红薯、木薯。
北路:南瓜、西葫芦、陆地棉、野生土豆、玉米、辣椒、向日葵。
南路:笋瓜、海岛棉、种植土豆、橡胶、花生。
做几个补充说明:
①玉米在南美洲也有,但是大规模发展起来,是在印加文化时期,早期还是玛雅人最喜欢这玩意。
②土豆的驯化主要在南美洲是因为安第斯山脉的条件相对恶劣,更需要土豆的种植来填补粮食缺损,所以在对应公元200年前后的土豆大小,也是南边的大。
③番茄这种作物还远远没到被驯化的时候,所以现在没有。
④西葫芦、南瓜和笋瓜都是葫芦科南瓜属,表皮颜色都比较多的,就不多赘述了,是可以相似的,没有想象中的差别大,比如笋瓜里还有个品种就叫金瓜。
其他作物等到下次再来的时候折腾也不迟。
以前就在想啊,如果是中国先航海抵达美洲,会不会印第安文明就能被保存下来了,不过也就是想想而已,小说里嘛,随便写。
总的来说,乔乔要大丰收啦。(忽然有点囤货文的快乐了)
海航部分还有2章结束,不会写太长。
明天早上九点半见。
第445章 番外二(5)(一更)
有了来时的经验,在回程这一路上,甘宁和吕蒙等人的日子就没有那麽难熬了。
此前他们完全不知道前方会是何物,现在却可以笃定,经由五个月的航行之后,他们能够抵达自家的国土境内,而不是继续面对一片未知的汪洋。
当然,还是有那麽几件需要注意之事的。
甘宁等人还不明白何为洋流,但从他们行船之中的水流走向,并不难看出点端倪来。
“我们回返的这条路径需要比来时的更往北去一些,才能顺流而行,以图省力。但是也不能太往北了。”
沿途所能遇到的海岛数量太少,令他们不得不将取得淡水的希望都寄托在降水上。
来时走过的这条路因高温而频频落雨,再往北的地方却未必能有这样的条件了。
航道转变势必要面临大风险的。
“当时我们是先往南后往东,现在也得在回程四个月左右的时候再往北一些,否则就要航行过界,跑到扶南或者是更往西的大秦地界去了。”
甘宁说到这里,看着面前的海图若有所思。
大汉尚在之时,人们对于地域的认知,乃是海中包裹着这块中州大陆,自陆上丝绸之路,可以联通到被后世称为罗马的“大秦”,顺着海路贴邻大陆边界,经由各个港口的过渡,也可以抵达那里。而周边的那些散落岛屿,都与中央大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