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3页(1 / 1)
('
他们这位陛下,怎麽说也已经二十七岁了。
三省六部制的风波固然因四方开疆拓土战绩历历在目而被镇压了下去,但这份对于陛下身体的操心却当真是在与日俱增。
偏偏眼下的情况真是……
这话怎麽说的来着,皇帝不急太监急。
当然,身在此地的乃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长官,不当被称为太监。
三公九卿制度为三省六部制所取代,在乔琰看来是有其必然性的。
三省六部制的相权分立、分工配合,若能在人员的选拔和帝王的掌控之中避免那等扯皮拖延的情况,对于各个部门机构的运转和皇权的加强无疑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在去岁她便对三公九卿的官职进行了调整,改任为了三省六部的长官,甚至一改立新不破旧的原则,将九卿虚衔都并未做出保留,仅仅留下了宗正这个用来掌管皇室内部的官职,由乔真挂了个职位在,以便后来人能在此基础上赋职。
而在三省之中,由程昱出任中书省中书令。
因西域都护府已在彼时收回一年有余,调任陆苑还朝,接任门下省侍中之位,转任鲁肃为凉州刺史,傅干为西域都护,蔡昭姬自少府调任门下省黄门侍郎,作为陆苑麾下头号属官,同时令其继续督办书籍印制与月报编纂之事。
戏志才则自并州调回,出任尚书省尚书令,由荀彧担任其辅官,而后将庞统由徐州调往并州担任并州刺史。
以中书省草拟决策,门下省审议批複,尚书省统辖六部执行。
这便是三省。
三省长官同为宰相,政事堂设于门下省。
事实上戏志才并非适合于尚书省长官最佳人选,但因三省六部初立,司空黄琬又“告老还乡”,坐在此位上的必须是一位对乔琰而言的心腹。
所幸还有荀彧在旁协助,不至于令其处在俗事缠身的状态。
而同样有担任此位潜质只是年纪尚轻的诸葛亮,在乔琰的诏令之下已经从冀州别驾转任冀州刺史,只等数年历练之后调回朝中。
更何况,戏志才在此位置上不会过度揽权的特点,也令下辖六部各自分权运作的环境,更为直接地对她这位皇帝负责。
尚书省之下,刑部尚书由乔亭担任,陈群、荀悦、卢毓为其辅官。
工部尚书暂由马钧担任,黄月英从旁协理,但谁都看得出来,比起担任官职,像是马钧这等更长于发明之道的,其实适合在幕后做研究,而不适合走到台前。自官职改革到如今,主理工部事务的其实一直都是黄月英。只怕不出半年就会出现权力的交接。
掌管武官选拔和兵籍造册调拨的兵部尚书毫不意外的是赵云囊中之物。
负责科考、藩属以及外交往来的礼部由乔岚接管。
田地、户籍和赋税财政之事直接由此前为大司农的秦俞接下,是为户部尚书。
最后一处吏部同样有些特殊。
早年间为大鸿胪的陈纪,因其还曾负责弘文馆取士和科考出题阅卷之事,故而这负责官员任免考校的吏部尚书由其出任。
但莫要忘了,虽说陈纪在池阳医学院医官的调养之下身体依然康泰,却也是年过七十之人了。
在他原本的计划之中,眼看陈群在大雍朝堂上站稳脚跟,他便该当和皇甫嵩、卢植、赵歧等人一样颐养天年去,谁知道忽然被乔琰扣上了这麽一个官职。
可当陈纪看了看自己副手的身份之时也便理解了乔琰的这个决断。
诸葛亮担任冀州刺史后,徐庶便被从冀州调回。
为免寒门庶族黔首背景出身却出任三省六部长官的数量过多,一时之间连同官制改革一道引发臣属不满,且为避免姐妹同堂之余还有母子各统六部之一,这才拉了陈纪出来充当挡箭牌。
就像马钧随时可能退居科学院院长,卸任工部尚书一样,他陈纪至多也就是在吏部尚书的位置上坐两年,就能功成身退,将位置转交给徐庶,这两年间也不至于逼迫他一个长者劳心费神,那倒是也没什麽不妥的。
这三省六部的改革风波,直到元昭六年的元月还未彻底平息。
不过是因为甘宁吕蒙等人出海航行归来,且带回了不菲的收获,这才让对于相权是否该当分立的讨论转移到了这海航收获之中。
但让程昱、陆苑和戏志才都没想到的是,他们本以为今日至多就是由陛下将他们叫到面前来问询于海航物种的调派和推广之事,在平日里的审阅议事流程上稍稍加快些脚步,却是内侍总管先扛不住那麻辣火锅的威力,急报于三省长官,希望凭借着他们早年间就跟随于陛下的情分,能对陛下做出几分劝谏。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