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页(1 / 1)
('
不然他得活活气死。
作者有话说:
参考文献拟定了下刘啓诸子的出生排位。
老大,刘荣,公元前173年出生,母栗姬。
老二,刘德,公元前172年出生,母栗姬。
老三,刘阏于,公元前170出生,母栗姬。
老四,刘余,公元前169年出生,母程姬。
老五,刘非,公元前167年出生,母程姬。
老六,刘发,公元前166年出生,母唐姬。
老七,刘彭祖,公元前166年出生,母贾姬。
老八,刘端,公元前165年出生,母程姬。
老九,刘胜,公元前165年出生,母贾姬。
长女,阳信公主,公元前165年出生,母王娡。
次女,沁水公主,公元前163年出生,母王娡。
老十,刘瑞,公元前163年出生,母薄细君。
三女,信乡公主,公元前161年出生,母王娡。
老十一,刘越,公元前157年出生,母王儿姁。
老十二,刘寄,公元前155年出生,母王儿姁。
老十三,刘乘,公元前154年出生,母王儿姁。
老十四,刘舜,公元前153年出生,母王儿姁。
刘啓是公元前157年继位,至于小猪为何被和谐,之后会讲。
第3章
薄皇后虽然懦弱,但也不是蠢货,至少比栗姬聪明,而且继承了薄姬谨小慎微的优点,所以在儿子捏了她的手,又用眉头狂作暗示的情况下,也是心有灵犀地配合儿子演戏:“若非太宗皇帝念你纯孝,出手相庇,我儿一总角小子哪能徒步至霸陵。”
西汉时的丧葬之所以费时费力,就是因为送葬时祖孙都得徒步,并且每休息一次,就得搞个祭坛回一下死者的仁善,然后在哭一遍。
一去一回,别说是家资受不了,这人也受不了啊!
薄皇后得知刘瑞放话守孝的第一反应不是欣慰于儿子的孝顺,而是怕年仅六岁的儿子撑不住,一头撅了过去。
好在刘瑞是个有秘密武器的狠人,靠着偷偷狂嗑体力丹,愣是撑到回宫后倒下,还博了个坚强的名声。
相较之下,刘啓的第六子刘发,第八子刘端,第九子刘胜,以及王娡所出的三个女儿就没那麽好运了。纯靠刘啓拼命搭台阶,让他们跟刘氏宗亲里的老幼一起休息,才把历时七月的葬礼给撑了下来。
至于老七刘彭祖,倒是应了“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的老话,光是那活到七十四的身子骨就能保证刘啓的总角儿子里,除了刘瑞,还有个能撑下葬礼的狠人。
只是相较于大放异彩的刘瑞,刘彭祖不仅跪得太远而且还没年龄优势,所以就没那麽显眼,甚至都没得到一句“有毅力”的表扬。
刘瑞醒后,薄皇后自是让人上了些饭食,只是在唐朝发明细盐,张骞出使西域前,就不要对古人的饮食抱有任何期待。即便是有葱、蒜、姜,茱萸等调味品,但是在葬礼结束后的二十七天里,还是得着素衣素食。连新帝都是每日两箪食加热汤烹蔬,他们这些晚辈臣子总不能比皇帝还要娇贵吧!
是以薄皇后派人端上的,也不过是一碗粥饭,一碗热汤,以及两碟加盐的烹菜。
刘瑞吃的是无比艰难。
以往有酱鸡腊鸭,葱、蒜、姜,茱萸调味,这几千年前的饭菜还没那麽难吃。可是只剩下又苦又涩的粗盐后,除了一碗杂粮粥和几口热汤,他竟没再动下筷子,看得薄皇后是又心急又心疼:“你就算是再悲痛,也得顾着自己的身子啊!”
嘴巴发苦的刘瑞自然是心里脸上一并发苦,然后熟练地擡起袖子,眼泪哗啦啦地流:“大父先去,我身为孙辈尚且食不甘味,而太婆大母与阿父同大父相处几十年,尚能在大父去后进食一二?尤其是太婆……常言道,白发人送黑发人乃至人生一悲,而太婆……”
暂时想不出后面该怎麽说的刘瑞只得以袖拭泪,椒房殿里见刘瑞都哭了,自然跟着掩面涕泪。
尤其是椒房殿的主人薄皇后。
虽然刘啓对这个长辈安排的发妻很不喜爱,但是从薄姬到先帝再到窦太后,不说是对薄皇后视如己出,但也称得上慈爱有加。
尤其是先帝。
当年栗姬仗着刘啓的宠爱无法无天,甚至想越俎代庖地管理太子后院,若非先帝出面敲打了刘啓,又拉了窦太后做了恶人,只怕不仅是薄皇后难做,就连宫里的薄姬,也要面对保孙媳还是安太子的难题。
“你阿母这辈子,怕是没法还清你大父的恩情了。”想起先帝为她训斥太子的场景,薄皇后自是鼻子一酸,泪如雨下。
她恐怕是椒房殿里哭得最真心实意的人,可是刘瑞听了,却在心里翻了个白眼。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