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页(1 / 1)

加入书签

('

且不谈那时的窦太后被婆母搞得老脸丢尽,就说薄姬问出这话后,她要是不应,那就是不敬汉律,不孝婆母,以后还拿什麽脸面教训皇帝,发号施令?而她要是应了,那就是给刘啓现成的借口拒绝刘武,绝了后者承袭大统的念头。

馆陶长公主出了长寿殿便去长信宫里规规矩矩地认错,然后到宣室殿里与刘啓交流下姐弟感情,顺带提到椒房殿的事。

“听说皇后给了你不少好处,逼得你在母后那儿为朕的不孝子费劲口舌。”刘啓让人端了盘加蜜的蒸饼,看着阿娇小口小口地吃着,难得露出温柔的表情:“朕的几个臭小子向来只有惹人生气的份儿,而公主又被大王良人教得畏畏缩缩的,根本不像朕的女儿。”

馆陶长公主听着弟弟的抱怨,恍惚想起王娡入宫时,可是让刘啓之前的宠妾吃了无数闷亏,甚至对上已经有子的薄细君也不甘示弱。然而在金王孙的事情曝光后,正所谓爱之愈深而恨之欲切。若非有王儿姁顺势顶上,失宠的王娡怕是要守着女儿老死宫中。

可即便如此,刘啓也不再光顾王娡的寝宫,更不关心王娡所出的公主。搞得几个可怜的女孩没少被踩低捧高的奴婢们欺辱,而对王娡来说,良人的俸禄压根不够母女三人的开销。

要知道刘啓宠过一次便抛之脑后的唐姬都被封了美人,而她给刘啓生了三女,却只有良人的位份,还是靠着妹妹的接济艰难度日。

馆陶长公主对失宠的王娡不感兴趣,毕竟在她未出阁时,先帝的宠妃便如走马光花般换个不停。先是慎夫人和尹姬,再是刘揖和昌平公主的生母,真是比台上演的还要热闹。

不过心里是这麽想的,馆陶长公主仍要做出知心姐姐的模样:“底下的奴婢都是见人下菜的,瞧着大王良人早就失了你的宠爱,自然不会尽心服侍几个侄女。”

说罢,馆陶长公主也心有戚戚道:“阿姐记得咱们在代王宫时,阿母还未失宠,咱们也没少被底下的奴婢们怠慢。”

彼时的代王后不仅生有四位王子,更是吕后的族人,所以对窦漪房母子也是极尽所能地折腾。

想起那段艰苦日子,刘啓也是叹了口气,看着馆陶长公主的目光越发温柔:“正是因为那样的日子太难熬了,所以朕和阿姐才不想让下一辈去吃咱们吃过的苦。”

可是为此给王娡升职也不符合刘啓的心意,所以在权衡利弊后,刘啓向宦官令吩咐道:“告诉皇后和大王良人,自今日起,便由皇后照顾信乡公主,也算是给大王良人减轻负担。”

放个女儿放到薄皇后身边,底下的奴婢就算再没脑子,也不会惹大权在握的椒房殿。况且信乡只有五岁,比起已经九岁的阳信公主,七岁的沁水公主,她对生母的记忆不深,还有纠正懦弱性格的可能。

“有你这个慈父在,几个公主的未来根本不愁,哪像阿姐的小女儿,到底没有公主的名号,而且摊上两个不成器的哥哥。”馆陶长公主爱怜地摸了摸阿娇的脑袋,委屈道:“阿姐活着时还好,要是哪日突然去了,我的阿娇又能依靠谁。”

正在吃蜂蜜蒸饼的阿娇闻言,也是放下手里的点心,抱着母亲撒娇道:“阿母一定会长命百岁的,若是不然,阿娇,阿娇一定让舅舅砸了泰山府君的祠堂,让他交出阿母。”

原本是让刘啓心生怜爱的假哭假闹,可是由阿娇这麽一闹,馆陶长公主竟带了几分真情,搂过阿娇连连叫好,看得刘啓十分难受。

“马上就是寅月了,阿姐可别胡说八道,免得让天道都当了真。”说罢又看向阿娇,满脸欣慰道:“朕的孩子要是有阿娇一半的孝心朕就心满意足了。阿姐也别太难过,朕的外甥女自然是千金之躯,皇室贵胄。借着卯月母后过寿的喜庆,朕会封阿娇为翁主,享宗室待遇。”

馆陶长公主听了这话自是让女儿谢恩,然而等刘啓自觉做了好事时,她又挂着笑脸感叹道:“女孩子家的,如果没有鸣雌侯的通天本领,还不都是找人结伴的命。”

“阿姐这话未免也太过小看汉家女子,前有许负看相,后有缇萦救父亲,阿娇生得聪明伶俐又有太后疼爱,定不会屈于内室,仰人鼻息。”刘啓听出馆陶长公主的言外之意,直截了当道:“若是阿姐有心仪的女婿人选,也好让弟弟成人之美。”

“这话说的,倒是让阿姐难以接口。”馆陶长公主接好就收道:“只是民间历来都有亲上加亲的说法,而且比起姨表亲,还是姑表亲更打着骨头连着筋。”

“二弟在梁国,无诏不得入京,阿娇也对梁国的表兄们不大熟悉,更没什麽培养感情的机会。”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