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页(1 / 1)

加入书签

('

而当他们浩浩蕩蕩地抵达蜀郡,在郡守的带领下参观了现有的几个盐井后,刘瑞忍不住舔了舔嘴唇,终于明白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其实就是三四十米与一千米的天沟。

第71章

“殿下是有不满意的地方吗?”蜀郡守小心翼翼地打量着刘瑞的脸色,邀功似的将其请到某处井口,自信满满道:“若论井盐的産量与品质,蜀郡若称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旁的水井都还只有十七八丈时,咱蜀郡的盐井就可搭六十余丈。”

刘瑞顺着蜀郡守的目光瞧去,只见在直径可观,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去的井口上架着个做工複杂,有不少齿轮带动的大滑轮,上头的绳索一头勾着凿井工具深入井底,一头由牲畜进行拉动。

看到此处,刘瑞不知该感叹西汉已经有了最简单的机械常识,还是该为眼前的寒酸场景捏把冷汗。

至于郡守引以为傲的六十丈盐井……刘瑞真是吐槽无能,只想说句:“谢谢,并没被安慰到。”

说句不中听的话,就算没有眼前的凿井工具,靠把铁铲从秦昭王年间挖到现在也能挖出百米深井。

“哎……”刘瑞揉着太阳穴,忍不住叹了口气,想着该从哪里开始。

“先让人散场吧!”被刘瑞带来的赵非乐和赵石子沉迷研究刘瑞提出的制盐程序,二者从关中到蜀郡的路上没怎麽睡过,不是在改进工图就是在优化流程,甚至用沿路的材料做了个模型来测试他们的猜想:“按照家上(太子近臣对太子的尊称)的设想,此地的火井(天然气井)可以替代柴火熬盐,所以为了安全起见,还是让附近的居民散开,待我们确定火井和黑卤水的开采位子再过来帮忙。”

“善。”刘瑞点了点头,让人给附近的居民一笔补偿,就让他们尽快搬离。

趁着居民搬离的功夫,郅都安排附近扎营,而被派来监管工匠的少府监则安排隶臣砍树削竹,搭建工地。

顺带一提,这位叫汲卫的少府监并不是之前接待过刘瑞和薄戎奴的那位,而是协助少府令和大匠处理工程的实践派。

刘啓安排这位的理由除了汲卫有着极为丰富的工地经验,便是此人家学渊源,六代为官,且在关中的黄老学里有着极为显赫的地位,因此受到章武侯和丞相的推荐,被派来盯着郅都和蜀郡官员,避免他们轻慢刘瑞。

“汲黯和汲仁的父亲啊!”刘瑞一边修改工图,一面打量做事稳妥的汲卫。

历史上的汲家虽然比不上从汉文帝时一路风光到隋唐的窦家,但在西汉的鼎盛时期也有二三十人同朝为官,几乎是明目张胆地形成学阀。

刘瑞:不愧是西汉,总能做出超出常理的事。

“关于火井运输的事儿,家上提议用中空的竹子和圆木为管道,但是在衔接处和转折处依然有爆炸的风险。”战国时虽已发现了火井,但是由于人们的认知不足,当时的工匠极为头铁地往井里扔了火把,结果引发了爆炸。而待危险散后,人们用竹筒盛着井里的火光可保一天不灭。

鑒于巴蜀一代多盐井,所以火井资源也极为丰富,当地采盐工人也善于使用竹筒储存火井里的可燃气体,在一定程度上顶替了油灯与蜜蜡。不过因为火井的危险性极高,巴蜀一代的普通人宁可忍受油灯的骚味也不敢在家放个爆竹。

除了运输问题,如何提高凿井效率与采卤时的压强问题也是赵氏父子头疼的来源。

刘瑞的想法很好,也很有操作性,奈何这个世界的冶炼技术还不达标,化学水平最高的就是装神弄鬼的术士,而他们在秦灭后要麽去蓬莱找徐福,要麽转文科成为黄老学在少府的中坚力量。总之就是刘瑞在关中钓了半天也没等到拿长生不老忽悠他的术士,反而还被刘啓骂作有病。

“管道方面可以用麻布缠紧后涂一层桐油进行二次加固。”刘瑞在模型上示範了下,给出意见:“实在不行就在麻布桐油的二次加固上用熟石灰进行三次加固。”

感谢诸葛亮,感谢北宋人民,感谢明清工匠的智慧让刘瑞在土着面前不至于一点用都没用:“只是这种管道在地上运输时还算有用,一旦深入六七十丈的盐井就会变得无比脆弱。”

彼时虽然没有压强一说,但是对“气” 也有了比较浅显的认知,算是民科推动物理发展。

而在与赵氏父子相处过程里,刘瑞也再次意识到将墨家收至麾下的重要性。

少府的工匠袭成秦制,大多是子承父业或是隶臣带隶臣,这麽做的好处是能流水线一样高效地培养出熟练工人,让他们在各大工程里积攒经验,以老带小。而缺点则是这套体系抹杀了工人的创造性,并且由于技术力的缺乏与对熟手工人的需求欠缺,这群人大都只有最低程度的教育水平。即便是从官宦人家没入奴籍的,也会在繁重的工作下无心创造。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