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页(1 / 1)
('
周公旦制《周礼》以对殷商的鬼神之说,而始皇定《秦律》也是为了将六国的官方痕迹一一铲除。
刘瑞问“尔等忠得是刘姓汉室还是东周遗王”虽然是有夸张的成分,但是搁在习惯性多想的藩王耳里并不夸张,甚至让其过度联想。
回忆一下六国贵族的所作所为。
再回忆一下高祖跟鲁儒的爱恨情仇。
嘶……你说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儒家忠的从来不是汉室或者六国中的任何一个,而是东周王室?
否则没法解释他们对《周礼》近乎病态的执着。
而且就算忽略他们的立场问题,周公旦制《周礼》是什麽时候?奉行鬼神巫医的愚昧时候。这种“仁德”的思想跟龟甲占蔔,人牲祭祀相比实在是太先进了,所以才会得到先贤的一致认可。
然而《周礼》相对于殷商的鬼神之说再怎麽先进也是近一千年前的着作,它的时代局限性在那儿,别说是适合西汉的社会结构,接连最尊《周礼》的鲁国都在发展中脱离了《周礼》,改用自己研发的一套律法……亦或是天命体系。
关东和江淮一带的诸王只是对关中不满,想取而代之,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没有治国经验的蠢货。
相反,吴王刘濞靠着盐铁业把江淮一带搞成仅次于关东的富裕区,而淮南王刘安不仅编出了《淮南子》这样的着作,还在叛乱前有着相当不错的口碑都表明他们至少有着及格线以上的治国水平。
你让他们相信一千年前编写的《周礼》比承袭秦制,已经把先人踩过的坑都小心避开的《汉律》更优越,无疑是癡人说梦。
倒不如说,提出这点的人本身就很有问题,不是太理想化了,就是没有干事经验。
然而这些都不是刘瑞所关注的。
他要关注的是回京后能不能收到白纸的研究成果,以及这些带出来的青铜盒子里有什麽,要不要让儒家的人过来瞧瞧。
第91章
袁盎收到消息的速度无疑是最快的,几乎是在刘瑞回京的当天就在太子宫外请求会面,甚至还拉上老丞相申屠嘉作陪。
“丝公,丞相,还请上座。”这两位的到来让刘瑞不敢大意,连忙令李三过来焚香煮茶。
彼时虽有神农尝百草而知茶,但是因为气候问题和神农氏的安息之地在南方,所以将喝茶艺术发扬光大的还是巴蜀,两湖,以及后来居上的两广,闽南一带。
现在地巴蜀因为气候宜人加上经济还行,所以在给各地供应茶叶的同时也研发出相当精美的茶具,以及比铜釜硬煮更为风雅的煮茶流程。
刘瑞在蜀郡的一大爱好就是拉着当地的工匠研究茶具和茶的种类,煮茶方式,甚至自己上手烧制茶具,打算送给薄姬等人。
袁盎瞧着李三慢条斯理地烧起炭炉,在小案上铺开一堆玲珑器具,然后在行云流水的动作下捧给两位一杯清茶。
“臣也算是走南闯北,品过不少茗茶珍馐的人。”袁盎闻着幽幽的茶香,亲抿后更是赞叹不已:“今日尝此清冽甘水,才知神农之乐,茶叶之美。”
申屠嘉对此却不可置否,囫囵吞枣地抿了一口才不悦道:“老臣是个牛舌头,尝不出奉常所说的清冽,只是觉得太子去蜀并未知晓民间疾苦,而是习得满身奢靡。”
刘瑞本想借机看看他们的反应,好在科举后的宴会上装下Bking,结果听见申屠嘉这麽说也只好用上準备在科举宴上激励学子们的话:“陶器木夹,黔首之茶,何来奢靡一说?”
瞧着申屠嘉的脸色有所好转,刘瑞又看向袁盎,开始一场大脑风暴:“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煮茶也是同一道理。”
刘瑞看向李三煮茶的小案,继续说道:“同样的材料,只要在流程和器具上琢磨一二,便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袁盎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冒出儒家分八派后,又因主攻的方向不同而裂出好几个分支的内斗史,再看看刘瑞那副风轻云淡的模样,不免叹道:“臣已明白太子的良苦用心。”
刘瑞不知道袁盎明白了什麽,但还是点了点头,问道:“卿来这里的用意,孤也明白。”
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不会在刘瑞与鲁儒的争执中站后者。别管鲁儒和好事的淮南王,吴王如何给刘瑞扣帽子,关中的态度一直都是“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反正太子不会有错”,而在儒家内部,对鲁儒的批判也从未停止。毕竟对申培十分尊敬的窦婴当了太子詹事,还为当时不是太子的刘瑞授过课,这就说明太子本身是不排斥儒学的,并且还有参观孔宅的示好之意。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