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页(1 / 1)
('
“是啊!京畿之地,王城脚下。”骑在少女前头的男子发须掺白,打扮富贵,但是看其身姿挺拔,不怒自威,应该是告老还乡的护军或杂号将军,不然也没资本带着全家迁徙关中之地:“这还只是围绕长安的郊县呢!进了长安,你才知道什麽叫皇城富贵。”
“富贵有什麽用,小娘我是在意富贵的人吗?”骑马的少女毫不在意道:“若论富贵,河东的也不差关中什麽。比起去想关中的富贵,我倒眼馋少府神兵利器。”
“河东的都尉府里虽有弓弩,但都是少府淘下的次品与旧物。”少女的毕生梦想就是有把自己的弓弩,然而这对普普通通的护军之女而言无疑是癡人说梦。
弓弩那是被严格管控的尖端武器。别说是流入民间,就是有人多看几眼都要被记录在案。
绛侯一家不过是置办了些陪葬的盔甲都要被怀疑谋反,而寻常人家要是有弓弩在手……得嘞!你也别费劲巴拉地解释什麽,直接让三族都洗干净脖子等死吧!
“胡闹!弓弩哪是你能有,说这话也不怕获罪。”骑马的中年男人瞪了眼自家闺女,随即说道:“想见弓弩就得当工匠,或是拜入墨者门下。”
说罢,中年男人还调侃道:“你倒是有挥锤的力气,但却没有冶铁的手艺。”
“咱家就不能养个工匠吗?”
“呵!你当工匠是田里的野草啊!想养就养。”中年人被女儿的话给气笑道:“说句不中听的话,技艺熟练的工匠比满腹经文的儒生还要珍贵,你阿父我上战场时但凡遇到需要撤退的时候都是扛起工匠立刻跑路。”
“再说了,关中那些有头有脸的工匠墨者都是记录在册的,你想请人家还得问少府答不答应。”
父女二人说说闹闹间便已到了蓝田县,然后找当地的里正官吏安排落户。
因为中年人的妻室跟平阳侯有亲戚关系,并且还有平阳侯府的文书,所以当地的官吏动作很快,他们也在天黑前搬进置好的大宅,準备明天问问蓝田县里是否还有良田可买。
“哎!自打关中禁止土地的私人买卖后,这买田卖田的文书真是越来多了。”中年人的妻子带着家僮收拾出卧房后忍不住抱怨道:“要不是花了太多时间去办卖掉旧田的文书,咱们也不必挨着这种冷热交替的鬼天气举家搬迁。”
“关中也是为了避免没心肝的到处侵占黔首的命根才把买卖田地的手续卡的那麽紧,不然别说是闾左,就是闾右和咱们这等有点家底的人家都要遭殃。”帮忙打下手的少女拍了拍裙子上的灰尘,随口说道:“少儿,你去柴房问问卫媪今晚吃什麽,还有,让郑青记得用带来的草料喂马,过几天再掺些关中的草料喂马。”
作者有话说:
科技生子,不睡。
第138章
唤作“少儿”的女子冒姓卫,本是平阳侯府的奴婢,后因现主人家的小君(女主人),也就是平阳侯府的远房亲戚生産后发现照顾独女的人手不够,于是走平阳侯府的路子请质人挑个生养过的老实仆妇喂养女儿。恰逢此时的平阳侯府因先侯遭到先帝贬斥而沉寂下来,所以有意精简排场,避免引起关中猜忌。
眼见主君的河东远亲有意买婢,平阳侯府的管家便把卫媪一家卖给这户。
那卫媪本是平阳侯府的歌伎,年轻时虽颇有姿色,但是老了便被许以家仆,只得做些浆洗缝补的活计。卫媪的丈夫本就一副活不长久的样子,加上卫媪生养不少,子女正是吃得多又干不了重活的麻烦年纪,所以借机打折卖出也不算太亏。
买下卫媪的人家原本嫌弃不再年轻的卫媪带着拖油瓶的丈夫和两个小儿,不过想到此人能在贫困交加的情况下养大儿女一定是有过人之处,于是也就压价拿下了。
巧合的是,买下卫媪的河东护军也姓卫,据说是河南濮阳的卫姓旁支,不过到了主君这代却已不複祖上的富贵,只得依靠军功谋了五级大夫的民爵。
由于卫姓的祖先是平定三监之乱的周文王第九子康叔,所以主君以“康”为名,又因仰慕许穆夫人的贞烈聪慧而为独女取名为卫穆儿,听着倒与卫媪的女儿成了亲姐妹一般。
不过想到卫穆儿便是由卫媪的长女照看长大的,并且卫媪的次女三女也都是卫穆儿的侍女,所以这不是亲姐妹的主仆倒似亲姐妹一般。
卫少儿听到自家小娘的话便扔下手里的活计去找正在做饭的阿母。
卫媪在被卫康的夫人买下时便已经有了一子二女,落户卫家后又与丈夫生了小女儿卫子夫,之后又与河东县吏生下儿子郑青。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