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页(1 / 1)
('
实在是达康对育良,你看瑞金更爱谁。
文党很想反驳这种偏见,但太子摆出的事实却没法反驳。
更难堪的是,农业发展的二次突破是在唐宋和明代。
唐代是因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被摘桃子的司马家破了金身后,五胡乱华的惨剧与两千万的牺牲者让唐代不得不重新推出天命体系,然后就是人气王二凤大肆拓展博士体系让天文学,茶学,农学,医学等小衆领域都有发展。
宋代自不必说,虽然大家总是嘲讽大宋为大怂,并且表示赵光义的血脉简直有毒,这连出昏君的概率也是没谁了。可是大宋的经济繁荣多少带动了技术发展。
至于那些高GDP赤贫国家的言论与靖康之耻里带走了多少工匠……嘶,为了各位的血压着想,最好别多想,多想会脑子爆炸。
而明代的农业发展就更正常了。
想想明代的开国皇帝是谁,他的偶像又是谁。
朱元璋在当上皇帝后不仅牢记元朝的大缺大德,更是在给民衆扫盲上下了血本,这也让明代在各个领域有了长足发展。
当然,彼时的文党并不知道后世的儒生有多麽拉跨。不过以他闯南走北的经验来看,太子的话还真没问题。
除了农墨医计然家,还真没几个学派愿意弯腰伺候一株嫩苗。毕竟他们求学多年可不是为了给泥腿子们当老黄牛的。
“硬要说刘濞的叛乱有什麽正面意义,那便是给关中留了敲打百越的借口。”刘瑞的沏茶水平一如既往的差,所以便让李三代劳:“远的不说,闽越的认错态度还是相当不错的。”
“至于东瓯与南越……”
想到那个活得太久的赵佗,刘瑞的脸上除了好奇便是糟心:“南边的那只老王八也蹦跶不了不久。”
当年随赵佗南下的秦兵早已死的死,离的离。如今的赵佗正如低配版的始皇,靠着威信勉强维持着快要散架的南越国。
说来也是赵佗好命。
如果不是汉家对匈奴的执念太深,估计南越也没机会传上几代。
“而南越一亡,西夷那边……”刘瑞想到如今还是七零八落的云南,揉揉眉心道:“算了,
东瓯和闽越都还八字没一撇了,就别在这儿好高骛远了。”
文党作为太子家令,有晁错这个成功的前辈在,自然知道东瓯闽越的滑跪背后有什麽内幕。
成天想着吞并东瓯的闽越姑且不谈。
就说百越里实力最弱的东瓯,完全是被刘濞(的钱)给忽悠瘸了。
自先帝起,刘濞就与百越的诸多国家交往甚密,一度到了互称兄弟,派兵助攻的地步。之前东瓯和闽越发生矛盾时,刘濞就与庐江王出面斡旋。而等刘濞起兵叛乱,用檄文拉下百越诸国后,被刘濞的大饼香得不知姓啥名啥的东瓯王立即派了两万人去辅助自己的好大哥。
虽然跟南越的诚意相比,东瓯的那点三瓜两枣实属鸡肋,不过对东瓯王而言,这已经是压箱底的东西了。毕竟东瓯国小的只占浙江南部,历史上被闽越吞并后,其君王带着逃民降汉,被扔到庐江郡那儿进行分化,而剩余的国民则是在闽越消亡后成了会稽郡的一员。
提到这个不断蹦跶却又惨得一批的小国,刘瑞的表情也是相当古怪,连带着文党的脑子也不太够用:“那东瓯王……”
作为一名脾气温和的儒生,即便是在私底下,文党也很少会说别人的坏话,但是对脑回路神奇的东瓯王,文党也不得不从牙缝里憋出一句:“确实是个奇妙的人。”
可不奇妙嘛!
你说他有远见吧!他出兵协助刘濞叛乱就是为了分一杯羹。
你说他没远见吧!你隔壁什麽样自个儿心理没数吗?就这,也敢把压箱底的东西给别人。
刘濞失败后,被闽越打得哭爹喊娘的东瓯向大汉求援,最后还是郅都带兵把闽越人给打了回去。
至于东瓯国……
刘啓:“朕看起来像是做慈善的吗?”
等着授田的士兵们:“俺的房子票子呢?”
于是乎,在大汉与闽越的愉快交谈下,东瓯被一分为二。西北边的乌伤县山阴县回蒲县等(今浙江义乌金华横州台州一带)被划入汉朝,余下的都归闽越。
对于这一决定,东瓯王表示不服,但是在郅都找到他做了番思想工作后,他立刻表示这麽做很好,并且愿意留在庐江郡当一富家翁。
刘啓被这通情达理的态度给感动了,于是下令把东瓯王与东瓯贵族迁至三面是山,易守难攻的汉中郡。
当然,官方的说法是庐江郡百废待兴,为恐不能好好招待东瓯王,所以才会下次命令。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