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页(1 / 1)
('
有前人做出最优解,别说是刘瑞不会优待那些有钱有兵的东瓯权贵,就说那些刀尖舔血的,纳税的,半死不活的低级士卒见了,真的不会恶心到想大开杀戒吗?
而且这种优待迟早会随时间的推移变成特权区与分裂的源头。
“东瓯北区可不是一次性买卖。正如六国的遗民,前几代还知道自己是秦人,楚人,齐人,赵人,可是到了孤这代,不都是以汉人自居吗?”说到这儿,刘瑞似乎想到了什麽,失笑道:“真要追根朔源的话,他们也是本地人与秦越先民的后代。”
末了,还补充道:“孤瞧你与北宫的人近期总往各大学派的山头跑。怎麽,是想往会稽郡那儿塞几个教化东瓯的人?”
“真是什麽都瞒不过家上。”文党并未感到尴尬,反而一副坦坦蕩蕩的模样:“儒家人多,自然是有年轻气盛的想要效夫子之行。”
“嗯……这也是件好事。”刘瑞知道文党是在忽悠他,不过这种场面话也没必要戳穿。毕竟即便儒家不动,他也需要大量的文化人,尤其是儒家这种搞凝聚力很有一手的文化人去东瓯收买民心。
再者,官场是个人情社会与资历社会,而且只有那麽多坑。那些毛头小子就算想致君尧舜,但除文党,张汤,汲黯这种惊世之才外,又有几人能一鸣惊人?
况且在科举前,文党和张汤就已经当过数年小吏,而汲黯……算了,人家七代为官,亲阿父更是皇帝旧臣,搁后世就是建筑部门+财政部的二把手之子,足以秒杀大部分读书人。
所以说,一鸣惊人的事儿就当小说桥段听听,真要出头,还是得想法子让皇帝看到并认可你的成绩。
“孤还以为你们会留在关中,填充那些空出来的位子。”
文党听了也是苦笑连连:“关中的那些师兄弟倒是有这个念头,奈何除了资历不够便是要进行回避。”
没办法,西汉的官场也是有回避政策的,加上那些好管理的税收郡县根本不会交由新人,所以这些不上不下的儒生们要麽降级去做富裕郡的小吏,要麽跑到贫困郡那儿碰碰运气。
而在已有的贫困郡中,会稽郡这个半富半贫的无疑是最吸引人的——因为关中要迁五万人到会稽南边,所以会给并入的郡县一些补贴。
反正都是鸟不拉屎的地方,有钱拿总好过一贫如洗。
实在不行就去吴国的旧地住上几天,总好过全是山林的长沙国连苦中作乐的地方都没有。
“对了,之前说到移民补贴,孤这边托田叔与武强侯研究了下给多少钱何时,最后定在一人一金,你觉得这个价格如何?”
“一人一金?那就是五万金?”文党不免眼皮子一跳:”这也太大方了吧!”
要知道皇帝娶妻的聘礼也不过两万金,而诸侯王里比较富裕的一年也就一千金的税收。
一金,一万钱。
这在关中都够闾右之家买栋较差的宅子,而会稽郡里比较富裕的吴国旧地亦是吴国的贫困县,哪里比得上关中的消费。
更别提吸收而来的东瓯之地还比不上吴国旧地。估计这一万钱在买房之余还能置亩薄田。
而这还是一户一金作用。
要是按人头来算……
“嘶……”勉强算是闾右出身的文党都有心动之感:“这怕是要一夜暴富了。”
不过细想之下,田叔与武强侯设置的一人一金也是满合理的。
西汉时的分家虽不像秦朝那样具有很强的强制性,但是碍于人伦纲常,要面子的人家总会在大儿子娶妻后就考虑分家之事,避免儿媳与公公小叔居于一屋,最后闹得家宅不宁。所以按秦汉时期的女性平均养大两点五个孩子来看,移民到会稽郡的家庭最多可拿五金。要是算上赡养的老人,那就是七到九金,而关中的中等人家大都有十金的积蓄。
所以那些为钱移民的多是各地的野人,无地庸耕与贫农。闾右以上的阶级要麽是看不上这点钱,要麽是纠结一下,当然也有臭不要脸的富人想带全家与奴隶去争这口冷炙,结果被人打了回来,还被告知移民前要处理所有的不动産,于是便立刻怂了。
没办法,人对土地与故乡的执念实在是太深了。尤其是朝廷废除土地私卖后,那些想搞强买强卖的也得想想自己是不是别人眼里的肥肉。
加上这里还有一系列的额外花销……
“太子也真是的,把科举这麽长脸的事交给文党和汲黯,然后令咱们跟些泥腿子打交道。”张汤的属官里,几个年纪较小的法家子弟看着想要移民会稽的穷人,十分嫌弃地以袖掩鼻:“啧!儒家的那群两面派们不是要去会稽郡教化东瓯人吗?干嘛不让他们接下这活。”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