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页(1 / 1)
('
听了这话,受过两代皇帝恩情的忠臣都红了眼眶,强忍悲痛道:“臣定不负陛下所托,为大汉肝脑涂地。”
听到臣子如此保证,刘啓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笑容,然后借着升起来的劲头向申屠嘉颔首道:“故安侯为五朝老人,就算是朕对不住您,还望您……撑起身子照看太子,莫使太子入了歧途。”
已经送走三任皇帝加开国皇后的申屠嘉想起先帝临终时的嘱托,一时间竟难以分辨眼前人是先帝还是刘啓,眼睛更是盈满泪水:“上天待先帝与陛下何其不公啊……”
当然,真要讨论公不公的问题,估计明代的仁宣父子更有话语权。
文景之治后来的是与始皇并列的汉武帝,而仁宣之后来的是让大明头皮发麻的叫门天子。
默……
老朱家的祖宗欣赏刘邦,治天下时也是以汉唐为榜样。结果他的运气别说是跟老刘家,就遗传力也比刘邦差了一截,第五代就出了一个旷古绝今的“人物”。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至少在这一刻,刘啓是感激申屠嘉这根定海神针还活着,还能帮他镇住场面:“朕少时曾有不当不言,不能理解故安侯的苦心,还望公能接受朕的道歉。”
“陛下何至于此啊!”可怜申屠嘉一年近九十的老人,竟是吓得起身拜道:“人臣面刺君之过而抵冒犯之罪……”
想起一直迁就他的先帝,以及高祖晚年时的勋贵待遇,幸能活到这把年纪,还给两任皇帝当了丞相的申屠嘉声音哽咽:“君臣有别,人臣哪得君王的道歉。”
这话不仅“感动”了刘啓,更是让在场的许多人,包括刘德这样的书生都眼泪汪汪。
得此忠臣,和其之幸。
然而看得更远的刘瑞却是感到很不对劲。
这莫名其妙的氛围,这莫名其妙的的谈话内容。
灵光一闪的刘瑞差点抑扬顿挫地:“啊~”出声。
难怪他说这麽眼熟,原来是《三国演义》里的刘备托孤改成更适合西汉体质的古早版。
这麽一想,他对申屠嘉的感官更为複杂,同时也怕对方真的听进去了,然后拼着九十的骨头忠言逆耳。
想想都令人头皮发麻。
“御史大夫陶青升左丞相,随右丞相申屠嘉一同辅助新帝。”
“除此外,内史晁错升御史大夫。”
“柏至侯许昌任内史,同时令李广出任长信卫尉。“
如果说前几道任命都在意料之内,那麽李广的官複原职无疑是让衆人差点崩了表情。
那可是李广欸!
因为治军不严差点把太子坑了的李广,陛下居然不计前嫌地让其官複原职。
几乎是下意识间,衆人看向闷不做声的太子,而在此时,刘啓也姗姗宣布了诸皇子们最关心的问题:“朕驾崩后,可循先帝的旧历,许宫中无所出的女子领钱归家,年长且无大过的黄门离宫守陵,领一份俸禄安度晚年。”
除了几个生养过的高级嫔妃外,刘啓对宠幸过的其她女人没啥印象。其中更有露水情缘被困深宫十一二年,最后还是看不下去的薄皇后提了一嘴,便将这些女子归为可以出宫的家人子例:“至于有皇子的嫔妃,也不好与新帝的子嗣(过了七岁但没封王的皇子会暂住长乐宫)挤在一处,所以由戚里的各家接回奉养,替朕奉于阿母身边。”
这是要让有子的嫔妃留下当人质的意思。
毫无疑问,刘啓的话让年长的儿子们都白了脸色。最受宠的江都王刘非更是双手握拳,努力不让情绪外露。
“临江王刘荣虽已过继,但是因为彻查绛侯时候扯出皇陵失窃的问题,所以朕想留下临江王为朕守陵,也算是安祖先们的心。”
于公而言,皇帝要求藩王留京守陵没啥问题。
于私而言,宗主要求小宗管理墓地也没问题。
然而因为这事发生在刘荣身上,所以衆人看他的表情不免带了丝同情。
第208章
面对衆人相当隐晦的打量,刘荣倒是情绪为稳定,甚至有种“终于结束了”的放松感。虽然这麽说十分刻薄,但是对于疲惫不堪的刘荣而言,阿父的去世兴许是件好事。
“能为陛下效劳是臣的荣耀。”已经不再称呼“父皇”的刘荣恭敬像尊泥偶。
刘啓为此难得打量忽略已久的大儿子,眼神也就停留了几秒便悄悄挪开:“临江王忠厚纯孝,太子不可怠慢于他。”
“诺。”刘瑞顺势看了刘荣。后者朝向皇帝的拱手转向刘瑞,谦卑的让人难以想象这是皇帝的长子——一度宠成北宫珍宝的长子。
刘啓并不在意殿内的诡异气氛,但是在简单安排完自己的后事后,他的精神已萎靡到难以置信的地步:“太子留下,余者回去。”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