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页(1 / 1)

加入书签

('

站在后头的袁盎真想大骂“佞臣”。

然而在晁错冒头后,廷尉赵禹,内史许昌,以及南皮侯都一一跟上。

轵侯作为皇帝的舅公,外戚里的第一人更是想都不想地站到皇帝这边。

一时间,给先帝上庙乐的事从一面倒变成三七开,导致朝会出现僵局。

第212章

刘瑞作为挑起事端的人看着下方的臣子如东九市的小贩一样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在你来我往了好几个回合后逐渐演变成全武行和互问祖宗,最后还是维持朝会肃静的郎中斥道:“天子面前,岂容尔等如此放肆。”

这一吼令下方的官员们如梦初醒地拱手告罪。

刘瑞倒是没什麽怒意,甚至还很宽容道:“诸卿为国事而争吵,又有何错?”

说罢还叹了口气,满面愁容道:“朕为人子,为着先帝的后事,也只能委屈各位了。”

还以为刘瑞要停止折腾的朝臣们:“……”简而言之就是他们闹他们的,你这个皇帝绝不松口撒!

不知为何,伺候过先帝乃至文帝的老臣都有种胃疼的感觉。

这熟悉的作风。

这熟悉的柔中带刚。

你们姓刘的不折腾就活不下去了是吗?

如果刘啓可以读到大臣们的内心话,那他一定毫不犹豫地表示:没错。朕就是这样的人。

然而没有堪称BUG的读心术,刘瑞也能看出他们很想刀了自己——前提是弑君不犯法。

“除了给先帝定庙乐,孤还有一事要与诸位商议。”眼朝臣们也吵得差不多了,刘瑞终于放大招道:“昔伊尹辅成汤伐夏,去时以天子之礼,奉祀于商庙之间;而自商后,姜尚助武王翦商,封齐王而定太师之名,促成康之治。”

刘瑞继续观察臣子们的脸色,只见他们一头雾水,完全不知刘瑞提及伊尹姜尚要干什麽?

难道是想招贤纳士?

那他直接开科举不就行了?

况且以皇帝的年纪也不需要太师辅助。

“如今待有功之臣既不可如伊尹那般以天子之礼下葬,又不能像姜尚那般得封王爵。”铺垫够的刘瑞终于揭开自己的真正目的,同时也在朝会乃至读书人里扔下一颗鱼雷:“故为纪念有功之臣,全仁孝忠义,以为天下学子做出榜样。今修《麒麟功臣录》,择吉日奉功臣录者配享太庙,以受汉家血食。”

轰……

此话一出,不仅是年轻的大臣们差点绷不住脸上的表情,就连晁错,陶青,乃至历六朝五帝的老臣都呼吸急促,面容通红。

配享太庙?

将功臣的牌位放到太庙里供后人乃至后世之君祭祀?

一想到那个场面,纵使是冷静的晁错也有眩晕之感。

汉家讲究事死如事生。

自周朝以后,臣子想如伊尹那般以天子之礼下葬,受皇室血食是绝无可能的。

除非……

“臣斗胆请问陛下,这《麒麟功臣录》的评判标準是什麽?”某个比较激动的臣子迫不及待道。

“自是在其仙逝后由朝会议其生前功绩,牌位座次,最后由君王决定是否列入《麒麟功臣录》,并且赐其配享太庙的待遇。”刘瑞说罢还压迫力十足地问道:“唯君上者可定臣子功绩。”

说到这儿,他的目光扫过下座的臣子,语气突然柔了下来,甚至带了丝调侃的意味:“诸位都是大汉的忠臣,总不会以臣子之身……强擡人进刘氏太庙里吧!”

这话可不是一般的诛心,同时也能从中听出不妙的意味。

皇帝怕是指桑骂槐地斥责他们在给先帝上庙乐的事上推三阻四,非要逞下硬臣之能。

毕竟这事可大可小。

若是皇帝非拿君臣之道强压他们,咬死他们不忠先帝,非要踩着先帝的名声为己擡轿,那麽这场新帝登基后的第一次大朝会便难以收尾,甚至造成皇帝罢免乃至隐晦赐死一批朝臣,才能掀过这一章的流血政治。

而这正是大朝会上的聪明人都不想看到的最坏情况。

所以刘瑞的态度已经很明白了。

选一个吧!

是以朕唯马首是瞻后争取得个配享太庙的善终,还是被朕当场撕下老脸。

即便是有申屠嘉那样的老倔牛在,资历老又位高权重的大臣们也很难跟上。

毕竟那可是太庙啊!

供奉着皇帝牌位的太庙。

若是能在太庙之侧谋个位子,死后享受皇室血食,那麽至于他们的家族,子孙后代而言,无疑也是莫大的荣耀与政治资本。

而且是比“任子”还要长久的荫蔽。

当然,只是看上去如此。

毕竟跟实打实的“任子”相比,这种用于提高身价的“我XX配享太庙”并不意味着一家乃至一族能长长久久地吃到老本。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