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页(1 / 1)

加入书签

('

“还请陛下念在丞相往日的劳苦,收回这般令人发寒的话。”

“胡闹!”御史大夫晁错见状,出列斥道:“为人臣者应忠君勤政,尔今于朝会之上为丞相的怠政面刺君王,实在是不忠不孝至极。”

说罢还眼神轻蔑地打量着为陶青说话的人,讽刺道:“《中庸》有言:知耻近乎勇。在某看来,丞相为三公九卿之首却逼君王面刺其之大错,且不思悔改,心生怨恨,就此辞去丞相之职,实在有负文景二帝之恩,更无君子之勇与为官之德。”

骂完陶青的晁错转身向皇帝的方向深深一拜,继续说道:“《尚书》言:‘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如今看来,亦可改为‘人不省错,其犹正墙面而立。”

原本还为有人替自己说话而沾沾自喜的陶青立刻脸色一变,看向晁错的眼神更是恨不得将其剖腹:“臣同御史大夫共事二十余年,哪知今日会被御史大夫讽刺为不忠不孝之人,实在是……令臣心寒吶!”

陶青的本意是让朝臣们看清晁错的真面目,明白跟着晁错会被此人背刺。

谁料晁错技高一筹,踩着陶青向刘瑞表倾诉忠肠道:“国事当前,岂容私交之情。若人人为着故情而视朝政礼法于无物,那陛下又以何据治国?天下又凭何物可安?”

言下之意是:我,晁错,您忠诚的保皇党,可以为您劈荆斩棘,吸引仇恨。

刘瑞的脸色有所好转,开始理解先帝为何重用晁错,喜爱晁错。

这一把有点私心,但在关键时刻非常好用的利刃。

有他充当改革的马前卒,刘瑞也不必背上衆人的恶意。

第225章

扫一眼朝堂上的可用之人,刘瑞真想按下眉心,COS宜修痛苦喊句:“剪秋,本宫的头好痛啊!”。

作为一个初登大位,练习时长不足两年半的少年天子,刘瑞就算没吃过猪肉那也见过猪跑,明白朝中必须有个捧哏配合皇帝的计划。正如秦始皇有李斯,汉景帝有晁错,汉武帝有张汤。

李世民那个开挂的六边形战士没有参考价值,而洪武大帝……

算了,这位也没参考价值。

要是刘瑞真能靠着破碗打下一片江山,别说是捧哏,就是别人拿了传国玉玺也奈何不了他。

要是张汤今年四十出头就好了。

毕竟能给皇帝当捧哏至少得是九卿之人。像张汤这样秩比千石的长安市令在朝会上出头纯粹是老寿星吃砒霜——活得不耐烦了。

至于文党汲黯……

算了,这两人都不是能当捧哏的存在。别看董仲舒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改了不少祖宗之物,但要像李斯晁错版不计后果地迎合君上,估计董仲舒能就地辞官

董仲舒如此,历史上比董仲舒名声更好的文党就更不会做小人之举。

至于汲黯……

呵!能把汉武帝骂得狗血淋头却得以善终的人,怎会去做君王的捧哏。

所以这个替上背锅的活计只能交给法家子弟——毕竟在给君王背锅上,他们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

“二位皆是大汉的栋梁,岂能于朝堂之上开啓党政之祸。”眼见晁错炒热气氛,并且还以一己之力逼退一三公之首,一九卿之臣后,刘瑞也是顺势下场,各大五十大板道:“还不快速速归位,莫让朝会变成九市之地。”

“诺。”陶青与晁错就算再不服气也得给维持秩序的君王一个面子。

晁错倒好,毕竟没被劈头盖脸地骂了顿。

而陶青就不同了,完全能从刘瑞的语气看出他对晁错的包庇,所以这声应承之“诺”里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委屈,以及他被两代帝王视作傀儡的委屈。

啧!真是出了名的人菜瘾大。

靠着好妹夫(张汤)而顺利混上一官半职的宋子侯许九忍不住翻了个白眼,真想对着低气压的陶青破口大骂——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饑,乞丐碗前凡尔赛。

你个当丞相的有什麽可委屈的?啊!有什麽可委屈的?

如果不是你陶青足够听话(愚蠢),便于皇帝控制朝堂,就凭你那三脚猫的功夫别说是出任三公,连九卿之位都排不上号。

有这运道,你陶青居然还不满足?赶紧拜拜阿父的坟头吧!若非祖先显灵,青烟直上,哪有你封侯拜相,一人之下的好日子。

不仅是羡慕嫉妒恨的许九在心里骂个不停,就连一些资质中庸,混的不如陶青的勋贵之后也收起那份短暂的同情,开始嫌弃陶青是个得了便宜还卖乖的货色。

哎!心疼一个混到丞相,当了半生三公九卿的人生赢家做什麽?

陶青就算今日之后名声扫地,他也能靠三四十年的政治积累为后代铺出青云路,然后在上千户的食邑供奉下安度晚年。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