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页(1 / 1)

加入书签

('

“罢了,少府监也没有大恙。”况且有张苍和申屠嘉的珠玉在前,他也不好逼其辞官,否则那些上了年纪的老臣又该当如何?

恐怕会在“英雄迟暮”的悲观情绪下郁郁而终。

要是出个李广那样性情刚烈,不愿再受刀吏侮辱的狠人……

刘瑞停下拨弄珠串的手,低头想了会才继续下令:“令少府给知命之年的官吏送细绢一匹,钱一千。记得走内帑,不要走国库。”

“诺。”

这些东西对关中的千石大臣作用不大,但对小吏,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小吏而言足以称得上十分丰厚——前提是中间没有贪上几笔,或是突然多出一些二十来岁的五旬老汉。

故安武恭侯的葬礼在关中引起的热议随着申屠嘉的入土为安渐渐散去。

这里每天都有各式各样的大人物死去。

无论是皇帝还是名臣,都与那些挣扎的黔首相隔太远,只会结成史书上的寥寥数笔,茶余饭后的短暂谈资。

放榜前的日子是最难熬的。

但也不能阻止阳陵县的商铺疯狂叫卖,以及还未习惯繁华的关漂学子在子钱商人的诱导下贷款在这儿醉生梦死。

巴蜀的盐,会稽的绸,以及北边送至关中的各种皮草在长安的商人们拉走最好的那批后便运至此处。

现代的商人用轻奢的概念收割中産,使得那些热血上头的年轻人被消费主义沖昏头脑。

而在古代,轻奢的概念也是存在的。

尤其是些读了点书,自以为与热火朝天的庄稼汉截然不同的“準官吏们”。

诸子百家里虽有提倡等级尊卑的人,但也会在学说里提倡慈爱谦和,作风朴素,整出一副精神需求高于物质需求的模样。

纵观西汉的博士高官,但凡是有政治追求的都很在意塑造人设,以至于在汉末出了“再世周公”,所以就东九市与西四市的消费情况来,主要是尚冠里的勋贵与藩王府邸的管家贡献了八成销量。

各派的山头们虽有购入蜀锦瓷器,苏绸美玉,但也多是用于送礼或作为陪葬。

名声大的“好处之一”就是翻车的后果难以承担。

为此,即便刘瑞暗示博士真没必要过成那样,但是处在百家争鸣的2.0时代,这群人也不得不卷,不得不以圣人的标準要求自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关中的风气居然焕然一新——毕竟在有北军护送,陪葬皇陵,配享太庙的三件套后,勋贵子弟也不能在祖宗的光环下继续去当纨绔二代,而是被宋子侯般的鸡娃父母搞得痛不欲生。

没办法,在军功制的体系下,关中的勋贵都是衆所周知的大老粗,指望他们指导功课是不大可能了。好在有祖宗们的余荫与超能力在,也能找个博士学士辅导功课,只是……

“严师出高徒。”

“孩子不打不成器。”

“X公啊!我家的小子虽调皮捣蛋了点,但也不是无可救药的。”

现代的父母除了把孩子送去名校,还想让孩子挑个好专业,所以关中真正热门的学派老师也就那些,不然像阴阳家的邹兕那样混出头的小派山头也不会捡热门学派的残羹冷炙,甚至需要皇帝出面抢夺学生。

因此在生源过多,好老师们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可怜”的家长们才不会对老师们的严格要求有所质疑,反而觉得这般才有不媚权贵的大家风範。

好嘛!

连纨绔都卷起来了,那原本就对纨绔报以有色眼镜的寒门学子要不要比纨绔卷得更狠?

自然是要的。

于是乎,赚不到钱的商人们只能盯上关漂的学子,从而造就阳陵县的奇观。

“蜀锦……款式最新的蜀锦,关中贵人们的最爱,做成常服体面不输官服。”

“苏绸,最好的苏绸,今年的状元公要是没个苏绸的衣裳那多寒颤。”

“南越与象雄,西域的玉石也是一绝,用于制作玉佩鈎带也是非常合适。”

“瓷器,最新的青瓷器,陛下同款。虽然比不上最上等的青玉瓷,但也是从巴蜀搞来的珍贵之物。”

躺了两天的公孙弘浑浑噩噩地出门时,再次感到自己与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

比起缺乏自信心的公孙弘,那些会在各种店铺疯狂消费的学子真是信心爆棚的典例。

毕竟关中这次要录几百余人,所以参与科举笔试的人有一百分之一的机会当上官吏。

一百分之一欸!

这搁西汉不能说是后无古人,但也算是前无来者的“高概率”为官事件,所以那些天赋不错,老师有名,对完答案后更是自信心爆棚的学生早就开始幻想奉常敲门,太仆相迎的美妙场景。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