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页(1 / 1)

加入书签

('

这就更没理由去杀人了。

莫说是军臣,就连回话的当户都觉得母阏氏待这个奴隶不能说是圣母般的好,但也不算太苛刻。

白羊部的得了母阏氏的人肯定会好好待她,玩腻后配个牧民也算能向母阏氏交差。

比起被献祭,被殉葬的奴隶,她们家的下场真不算惨,甚至算是奴隶里的“幸运派”。

所以这个“幸运”的奴隶为何要背叛主人?

难道是背后黑手故意嫁祸母阏氏?

可能污蔑这个单于之母的又是谁?

军臣还未想透这里问题,罗姑比便冷不丁地发难道:“我的阏氏死在这儿,撑犁孤涂是否该给我个解释?

罗姑比的人把乌桓阏氏的尸身擡走,脸上没有一丝丝的丧妻之痛:“撑犁孤涂还是好好清理下身边的人吧!”

那种看无知小孩的眼神深深刺痛了军臣,使其忍不住咬牙切齿地回道:“这个就不劳叔叔费心了。”

说罢还有意刺了下:“别有用心的人是挡不住的。”

“我也很期待能给叔叔一个完美的答複。”

罗姑比只是深深地看了军臣,留下一句“我很期待”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

云中郡,子时。

月黑风高的夜晚不仅适合杀人,也适合让黑色地带的人把“黑货”运到“买家”的手上。

“来了。”作为刘瑞配给李广的外置大脑,聂壹用墨家研制的望远镜观察那片不见底的漆黑,终于在耐心耗尽前等来一条奇形怪状的队伍。

“郡尉。”领头的汉商沖着迎接他们的男人行了一礼,紧绷的肩膀就此松下:“幸不辱使命。”

汉商回头看了眼,人群中走出一满脸憔悴的女奴。

“褐女!”聂壹身后的胡须男满脸激动地迎了上去。

憔悴的女奴身体一僵,下一秒便泪流满面:“阿干(鲜卑语的哥哥)。”

多年未见的兄妹二人在云中郡上演了一出感人肺腑的戏码。

一旁的聂壹不等他们互诉衷肠便对身旁的老人说道:“你们之后是什麽打算?如若要回鲜卑部,可以从辽西郡走。陛下记得汝妻的贡献,保证备好能让你一家不愁半生的财务。”

“您说笑了。”身形佝偻的鲜卑老人比聂壹大不了几岁,但却苍老的活似聂壹的父亲:“回到鲜卑部不是急着送死吗?”

且不谈他们离开鲜卑已有十七八年,就说匈奴对周边部族的长期打压,估计他们前脚回鲜卑部,后脚就被族人送到王庭邀功。

第323章

“云中郡不养閑人,你的女儿和外孙要是在一年内学不会汉语,我们就得送走她们。”聂壹毫不为鲜卑老人的诉说动容,还是那副公事公办的语气:“我会派人检查她们的汉语能力。”

“谢谢您。”鲜卑老人目送着聂壹离开,终于能为已死的老妻流下泪水。

不过对鲜卑而言,眼泪还是流太早了。

因为……

“河套我要,鲜卑与乌桓的牧场我也要。”

刘瑞在地图上画了个圈,喃喃自语道:“鲜卑乌桓一拿,半岛便是囊中之物。”

不过他的愿景很美,但却有个打下后难以避免的难题——实控。

有人说,实控还不简单,直接拉人去填满那地不就行了?

可问题是国内的畜牧业大多在北方。如若把鲜卑乌桓的牧场填满,至少要从北方拉去十万人口——而这十万人口不仅得是牧民军户,更要面对来自匈奴的人口掠夺与食物不足。

是的,食物不足。

刘瑞还是现代人时,经常听到“游牧民族输血论”的爱好者说中原穷得吃观音土时,牧民还能大口吃肉。对此,他只有一个评价:“说这话的肯定没高中毕业。”亦或是说,这群史盲但凡翻下高中课本,了解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不会说出这种不禁大脑的话。

再者,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只有先来后到的区别,没有不来的可能。

读过唐史的都知道大唐的强盛同时伴随着吐蕃的崛起,这是因为温暖的气候不仅照顾了大唐的稻谷,同时也让吐蕃的青稞迎来丰收。而在千里之外的欧洲中东,也因气候温暖迎来了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世纪决斗,以及一个再度统一的法兰克帝国。

目前能在辽东耕种的农作物屈指可数。

北方常吃的玉米、土豆、豆角都是明代引入的印度种和已经改良的欧洲种。至于打出金色招牌的东北大米,那也是明清+现代培育的抗寒良种。

刘瑞不能毫无準备地吞下东胡旧地。

他不能强制牧民迁移过去,然后把南方或中原地带的农民迁入北方放牧。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