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页(1 / 1)
('
【在文化保护方面,国内外的学者高低得给孝高武帝上柱香。如果没有长寿的孝高武帝契而不舍地学习外语,翻译典籍,为后世总结了音标和语法,我们也不可能解密尘封已久地各种文献。】
【就这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行径,绝对值得“亚洲最伟大的君主”一称。】
【难怪国际文化遗産保护协会将孝高武帝的生日立为非物质文化遗産保护日,并且将他的画像印在宣传册的封面上。】
天幕的画面再次一转,只见一群穿着改良版汉服的男男女女在万国大学的图书馆里举行会议。可无论是谁上台演讲,都会在结尾处顺势感谢给后世留下庞大财富的孝高武帝——因为通过古汉语的切韵与孝高武帝编写的语法书,他们才得以破译自家典籍,找到已经失去记录的古代遗迹,所以这感谢是孝高武帝应得的,也是他们发自肺腑的。
“这真是那老匹夫的子孙后代?”虽说刘邦的文化水平也很不错,甚至还有经典传世的《大风歌》,可是瞧着文质彬彬又学富五车的孝高武帝,吕雉和韩信这对死敌居然隔着千里达成共识。
就连另一时空里的文帝都招手让刘啓凑近,对着儿子左瞧右看,愣是没看出对方有做学问的潜质。
第355章 番外(十九)
薄姬不愧是文帝的阿母,在文帝打量刘啓时条件反射地去看儿子,然后念道:“怪哉!”、“怪哉!”。
抛开政治素养不谈,三代四个皇帝居然都与阿父的风格南辕北辙——汉高祖是沛县有名的老流氓,但惠帝文帝但给人以斯文之感;腹黑的文帝遇事冷静,即便是匈奴单于挥兵南下也不会让他的表情的有所变化,可景帝却是个暴躁老哥,毛毛躁躁到“棋圣”之名依旧为后世津津乐道;景帝少学儒家经典,成年后又重用晁错,且还有个癡迷黄老的阿母,可他本人却不爱读书,不喜辞赋,结果与村姑出身的薄皇后生出个后世闻名的学术皇帝,真可谓是负负得正的典範。
【或许是退休后的生活太无聊了,亦或是人老就爱拼命折腾,总之在孝高武帝荣升为太上皇后写了很多不正经的日记,把他对长辈朝臣的抱怨,外交史者将给他的民间故事都记了下来,给后世留下研究当时人文风情的珍贵资料。】天幕的声音微微一顿,随即展示了后人抢救延陵文物时的兵荒马乱。
嗯!
【与汉代的其它陵墓相比,孝高武帝的陪葬品里甚少有金银玉器,丝绸青铜。也正因为这个缘故,盗墓贼们都有意避开孝高武帝的陵墓,使得他和墓口难找的昌陵,薄葬的灞陵并称保存最好的汉代皇陵。】
一石激起千层浪。
莫说是勋贵学者受不了后人以轻佻的语气谈起挖掘皇陵的事,就连比较神经大条的黔首都不忍直视那一场景:“荒年时把上层的陪葬品拿了就是,何必做到这种程度。”
“是啊!盗墓损阴德。我只见过穷得过不下去的盗墓,还没见过一脸富态地抢着去挖死人骨头。”
“这到底是推崇这个皇帝呢?还是对其恨之入骨?”
难以理解后世行为的西汉土着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讨论热情。不过比起单纯好奇的黔首,达官贵人的反应就要激烈得多——泥腿子们十分清楚死后能不能安宁是门玄学,所以不做来世的指望。可达官贵人们就不同了,他们还想死而複生或死后继续享受生前的荣华富贵呢!否则不会陪葬生前的珍宝仆僮,并且把鞭尸列为酷刑之一。
“无法无天。”
“无法无天。”
气不过的老古董们立刻嚷嚷道:“就是因为皇帝行事没有章法,才会有以盗墓为荣的后人。”
说罢还朝着宣室遥遥一举,摆出一副视死如归的表情:“我等为先贤弟子,理应效茅焦鬻拳,面刺君过。”
话虽如此,可想见到未央宫的皇帝无疑是难如登天。
得知后代坟墓被挖的刘邦文帝倒是显得情绪稳定,甚至有空解释他们为何淡定:“若无尸骸供其参考,后人如何複原吾孙的真实样貌?”
衆人这才想起之前天幕放出孝高武帝的AI複原图时所说过的话,不知该说刘家的皇帝足够敏锐,还是该说他们真的足够心大,居然能面不改色地谈论后代陵寝被挖的事。
这还不是老刘家炸裂行径的终点,更炸裂的是天幕接下来所说的话,以及那位爱写日记的孝高武帝有多麽不正经……
以及无聊。
“那、那到底是什麽玩意?”
和后人挖开皇陵一样震撼的是从改制的皇陵里不断搬出的竹简、羊皮卷,布绢、石板、以及泡在特殊溶液里的成吨麻纸。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