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为了民生,造酒量减产(2 / 2)
“秀才,能不能多留一些种子?”刘克俭依旧心有不甘,试探性地问道。
对于刘克俭提出的问题,高阳心里也是有想法的,现在自己有二万石的土豆,培育种苗大概需要二十天,关键造酒不一定是自己最想做的事业,老百姓能吃饱饭才是积德大事。
“呵!是我考虑不周,世子既然这样说,我打算拿出一万石来做种,考虑到大夏的实际情况,这一万石我交给世子和公主去分配,结果我就不再过问。”
高阳将自己的决定最终说出来,面前本村和外来的百姓,一千石土豆就足够坚持到下一茬收获,酒能少造就少造一点吧,人命大似天……。
刘克俭听到高阳最终的决定,知道这已经是很给面子了,每个村的百姓哪怕是种植半亩,这个冬天也是维持过去。
最终,关于土豆的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而村里村外的村民,都高兴地领了一份满满当当的一碗红烧土豆。
赵大山这几天用弹簧钢材料打造了十几副机括配件,苏木匠家也根据机括的多少,造出了对应的弓弩。
虽说胡强等人带领的护村队日夜巡逻,但是每个队员都抽空训练半个时辰的弩弓训练,现在的他们都是一手武器,背带箭弩。
有了外围村的劳力的支持,兵器工坊很快红砖厂房建好了,高阳在度娘那下载的高炉图纸,也交给了官府派来的工匠,按照要求将高炉搭建完毕。
“这里哪里煤炭窑?”
高阳问问大姐夫,他见铁匠铺都有煤炭,而不是后世的焦炭,所以他需要将煤炭运到这里来。
“我以前购买这些石炭的时候,听说摇头岭方向有个石炭作坊。”
赵大山知道自己的小舅子一直称石炭为煤炭,也就不足为奇他的说法,将自己知道的告诉了他。
“既然这样,我就要安排人去采购,制成焦炭再卖给王爷他们,呵呵!”
其实制作焦炭的方式与人工烧木炭的方式有几分相近,不过还是温度控制和厌氧的控制才是技术关键,高阳觉得完全在这方面做个差价,哪怕是少赚点也能带动本地的经济。
既然心里有了盘算,高阳安排高山带人去摇头岭谈价格,又安排村长带人垒建了两个土窑,位置就在砖瓦场旁边,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也是砖瓦窑。
酿酒的作坊不到十天用土坯建好了,只不过外墙用村里造的水泥粉伾了一层防水层,这样的房间做糖化、发酵暂时没有问题,关键是高阳对土豆酿酒没有信心。
裴老板派来的师傅还不错,经过几次打样,醪糟的气味有浓郁的酒味,比高阳做出来的小样味道好多了。
蒸馏器这个时代还没有,空间里自然也没有现成的,好在他们班组的仓库里,有好几个不锈钢的茶水桶,上面的桶盖有三个搭扣压紧,改装一个蒸馏器相当的不错。
蒸馏盘管没有怎么办?这是一个焦头烂额的问题,高阳站在班组的空间里来回走动着,不时眼睛上下地打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