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页(1 / 1)
('
“那喊柱子哥他们一道吧,等过完中秋又要修路,恐怕没什麽空閑打板栗。早些弄回来晒着,夜里就能把栗子剥出来,也误不了工。”
这话属实,郑青云定然不会说不。
两人回到家,陈秀兰正在果园里收菜。
入秋之后,豆角等的叶子已有枯萎衰败之势,也没有之前结得那麽多那麽快。她閑来无事,便想着把留的老豆角、老茄子等摘回去,趁近来天气还算好,晒些种子放着。
如今能种菜的地方比先前大出几倍,这种子自也要比往年多备些才好,省得花钱去买。
在田埂扑蚂蚱的二白嘤嘤撒娇,听到声音的陈秀兰追随它的身影望去,果然看见翻过山坡的小两口。
“回来了?”
方竹走在前面,笑盈盈跟她说话:“嗯,今儿谷子卖成四百六十八文,在摊子上看到有卖梨的,买了几只,个头大着。娘回去歇歇,吃个梨再来。”
陈秀兰把一把黄壳的豆角扔进竹篮,跨步往路边走,“那敢情好,我正说口干呢。”
黄皮梨子个个比拳头还大,外皮有些粗糙,但也舍不得刮掉。郑青云打盆水,把每一只都仔仔细细搓洗,然后端进堂屋,分给其他人。
咔擦一咬,清甜汁水瞬时溢满口腔。
陈秀兰咽下一口,笑道:“你别说这梨子长得不怎麽样,味道倒挺好,水分足,够解渴的。也不晓得我们栽的梨树结出来是不是这样?”
方竹:“我记着黄皮白皮都买的有,那样细心照料,应该差不到哪儿去,兴许比这个还好呢。”
“你说的对。”陈秀兰心里舒坦,看着院外,越想越高兴。
梨子啃得干干净净,只剩丁点儿果核,还有些意犹未尽。但也没人再拿第二个,都想留着明天再吃。
又坐着閑聊一阵,郑青云就去秦家喊人打板栗。
方竹找出几根细竹篾,把摘回来的豆角子一一穿上,绾结后挂在屋檐下。
看到竹篱边木架上的几根大丝瓜也已经黄壳,变得皱皱巴巴,干脆都摘下来,扒开外皮,把里头的种子取出来。至于丝瓜瓤,也不用扔,晾干后洗锅刷碗好使着。
秋日里,山上不少树木的叶子都开始泛红泛黄,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绘成新的画卷。
竹竿伸上树一通捣,板栗便砰砰掉下,砸得落叶哗哗响。满地都是板栗,挨挨挤挤的,根本用不着四处去寻,速度快着,不多时就满载而归。
之后几人又结伴在山林里转了转,捡回许多山核桃,还摘到不少猕猴桃和八月果。一直到太阳渐渐下落,又到给牲口家禽準备草食的时候,他们才停歇。
好不容易把几捆草背回家,分出部分剁得细碎,拌上谷糠,郑青云一手拎食,一手提水,往矮林去喂鸡。
方竹也提着一筐艾草去帮忙。入秋之后,蚊子不似之前那般肆虐,但他们还是习惯熏一熏。
一到矮林,大黑和二白就迎上来,绕着腿边蹭来蹭去。郑青云开门,一大一小也紧跟在身后挤进鸡圈。
小鸡早就长得跟老母鸡一般大,不用担心受欺负,如今便只分了两圈。
照例把鸡食拨到木槽,清水倒进木墩子挖的浅盆里,郑青云就将桶都送去外面放好,转身又走进鸡圈。
鸡群聚在石槽前啄得欢快,四周一下子空旷起来。郑青云慢慢走着,不放过每一处,还真被他发现几枚沾满泥巴的鸡蛋。
他也不嫌髒,直接捡起来拿在手里。
方竹在他后头进门,把竹筐里的艾草全部拿出,只余底下垫的一层干稻草。接着赶紧走上前,把竹篮往郑青云面前一递,双眼直勾勾盯着他的手——
“怎麽样?捡了几个?”
郑青云举起两手给她看,“找到六个,鸡窝里还没去看。”
“这群小鸡也是,怎麽总喜欢把蛋下在外面。”方竹嘴上这样埋怨,实际已经笑开了花。
开春添的几十只母鸡,最近已陆陆续续开始下蛋。虽然目前每天都只捡到十来个,但一日比一日多,可不就高兴。
郑青云面上也带了笑:“可能抢不到鸡窝,等不及就生了,我再多做几个放进来,估计好些。”
“你说的是,这一圈二十只母鸡,要赶上都想下蛋,三个鸡窝怎麽也不够用。”方竹挎上篮子,脚下已经朝着鸡舍走去。
鸡舍里左右两边都架了长竹笼,是它们夜里睡觉的地方,中间则留出宽敞的空地供人通行,雨天鸡群也可在此活动。
而在正对门的里侧,则搭了木架子,上面摆着三个稻草做的鸡窝。
地上不可避免有些鸡屎,方竹每一步都走得小心。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