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页(1 / 1)

加入书签

('

吃饱喝足,两人在店里坐了一会儿,才把十六个铜板放在桌上后离开。

秋日的风凉爽宜人,迎面吹来,消散吃饭时热出的满头大汗。

明日就是中秋,按着习俗,要吃月饼。这东西麻烦,她们都不会做,只能去糕点铺子买。

月饼花样还挺多,各种口味的都有。只是应个景,两人也没挑太多,让掌柜帮忙把五仁、豆馅、莲蓉、枣泥的各拣出两个,用油纸包好。

他们买的月饼不大,但一个也要八文钱,郑青云数出六十四枚铜板递给掌柜,等他接了,才开口问:“不知您这店里收不收板栗和山核桃。”

掌柜拨算盘的动作一顿,擡眼看向他:“收是收,不过得先看看货。”

郑青云连忙把背篓取下来,偏给他看。

掌柜从柜台后走出来,伸手抓了一把,撚着胡须道:“能行,但是价钱不高,板栗两文钱,山核桃三文。”

跟市价差不多,郑青云没跟他磨价,直接让掌柜过秤。

“六子,把杆秤拿来!”

被叫作六子的年轻小伙很快去后院拎了秤和箩筐过来,跟掌柜挑挑拣拣一番,将剩下的山货称重。

板栗十二斤六两,山核桃三斤八两,掌柜最后给结了三十七文。

走出糕点铺子,他们又去买了几两桂花酿、两斤精肉,并一些香烛纸钱。接着去城门口以十文钱租上一辆牛车,载着他们去到粮行,拖回两百斤陈谷子。

方竹靠在麻袋上,看着黑黝黝的大水牛有些豔羡,悄眯眯让郑青云跟车夫多聊一聊。

郑青云倒也听话,按着她说的,一口一个大哥跟人套近乎。

“大哥这牛可真壮实,废了不少心思吧?”

赶车的汉子哈哈一笑,有些自豪:“可不是,天天要一捆青草,还有麦麸、豆饼这些精料也没少过,隔三差五就带它去沟边吃草喝水。”

郑青云偏头看方竹一眼,见她听得两眼放光,无奈只能继续跟车夫取经。不仅问他怎麽养牛,还问怎麽驾车,最后车夫可能觉出不对,再不肯回答问题,车上才安静下来。

但方竹依然满意,回到家还讲给陈秀兰听,又嘱咐郑青云一定好好学着赶车。

中秋节这天,天气很好,夜里明月高悬,照亮整个院子。

晚食也十分丰盛,有新米蒸的大白饭,还有炒田螺、炸山螃蟹、肉末蒸蛋、肉片汤,当然月饼和桂花酿也必不可少。

饭桌被擡到院子中央,一家四口就着银白的月光,喝酒吃肉,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甜的鹹的,荤的素的,各种菜色吃进肚里,正是对丰收最好的庆贺。

第67章 第 67 章

过完中秋, 两家人全身心投入到修路中,每天铆足了劲儿砍树挖地。

可惜的是,入秋后阴雨天气也多起来,三天两头下雨, 误了不少工。中途还要抽空烧肥、种小麦, 又耽搁几天。不过好在越往山下走, 坡越缓, 再不必费劲儿拐大弯。

如此紧赶慢赶的, 一直到九月下旬, 近一丈宽的土路终于通到山脚下水沟边。

舒爽的风自林间吹过,枯黄的树叶从枝头飘然落下,被流水载去远方。

几个人坐在地上,一致面向土黄的新路, 眼里尽是喜悦和激动。

秦德福好似更加黑瘦了些,此时笑得满脸褶子, “可算是开完了, 看着真顺眼,牛车跑上去定然稳稳的。”

郑青云接过方竹递到眼前的帕子,一抹额头上的汗珠,接话道:“还没完呢, 得再辛苦一阵, 搭个宽些的桥过沟才行。”

秦德福:“那有啥, 今天还早, 不如砍几根树来,早点儿把桥搭好了省心。”

坐在他旁边的秦大柱调侃:“我看您是等不及要坐牛车了吧?”

被儿子戳穿心思, 秦德福也不恼,哈哈大笑着反问:“咋的, 你不想坐?”

秦大柱伸出手,做出拉缰绳的动作:“嘿,我不仅想坐,还盼着自己驾车呢。”

说笑几句,待身上的热汗都干透之后,郑青云便跟秦大柱去到村长家。

搭桥用的木头需结实耐用,至少也要碗口粗,还必须是好木材,修路时砍的那些根本用不了。但公山上像这样的大树,是不允许随意砍伐的,得提前跟村长说明缘由,到时还要交钱。

严正行早料到这事儿,心里想着把路修好,往后其他村民上山捡柴寻山货也容易些,并没刁难他们。只问清大概要多少,并嘱咐不要逮着一处砍,尽量分散开。

征得同意后,几个汉子没多耽搁,拿起斧头就进山。后山的树长得高,水沟又不算宽,他们只砍下三根就作罢,截一截已经足够用。

好不容易把截好的木头擡下山,用麻绳缠绕固定,搭出一架简易木桥,他们才借了别家的牛车上去试。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