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2章(2 / 2)
比如像古代匈奴人,他们的社会组织是由若干帐落组成一个营盘,若干营盘组成一个氏族,若干氏族组成一个部落,若干部落组成一个部落联盟。游牧民族的社会组织大多是以部族—部落—氏族—(邑落)—户的层级构成。
匈奴政权最基层的行政组织“邑落”,是在编组基层游牧社会组织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匈奴政权瓦解后,游牧社会组织经历深刻演变,至突厥时,最基层行政组织已具有宗族组织性质,匈奴传统“邑落”组织荡然无存。史记》没有记载与军事编制百长、什长相对应的匈奴社会组织及其长官名号,但从长期隶属匈奴的乌桓所留下的相关记载中可以找到一些线索。据汉末袁绍遣使假诏拜乌桓三王为单于的版文“始有千夫长、百夫长以相统领”,可见乌桓的军队编制与匈奴相同,其千夫长、百夫长即是匈奴的千长、百长。据王沈《魏书》“(乌桓)常推募勇健能理决斗讼相侵犯者为大人,邑落各有小帅,不世继也。数百千落自为一部”,可知乌桓的社会组织为部、邑落两级,首领分别称大人、小帅。邑落之下的“落”指帐落。“数百千(帐)落自为一部”,即“一部”包括数百乃至上千帐落,能出动骑兵千人,所以乌桓军事编制中的千夫长、百夫长,分别对应部、邑落的首领大人、小帅。由此推测,匈奴的百长,也应是邑落组织的首领。长期隶属匈奴的乌桓,在檀石槐之前不存在世袭制,故匈奴的百长可能也不存在世袭制,世袭的仅是大、小王将两个层级。也就是说,匈奴的领主制只有两级。
他们所说的部落可以对应匈奴大领主层级,氏族可对应小领主层级,营盘或邑落对应百长一级,然而,匈奴军事编制中的什长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组织。从人类学角度研究认为:“几个家庭(帐)构成一'牧团’……此种季节性由牧团分出的更小放牧群,我们且称之为'牧圈’;因其聚散无常、大小不定,所以牧团与牧圈有时并不容易区分。”游牧民族最基层的社会组织是所谓牧圈或牧团,即由数个至十数个家庭组成的,一同放牧、一起迁徙的游牧生产小单元。
但格尔的部落,连这样原始的制度都没有。
他们是最原始的游牧部落,没有所谓的民族或者政权的概念。
信仰算是他们最大的公约数了。
这导致他们没有文字和文化传承,自然所有人都是文盲。
酋长和祭祀还好一点,毕竟至少还要承担一点点外交之类的事务……毕竟他们也是需要对外贸易的,不然一些必要物资,他们自己也不能生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