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页(1 / 1)
('
杨善打了个激灵,警惕道,“是啊,总不能看着孩子被亲娘害死吧。”
他并不意外太后知道这件事,她在后宫经营几十年,耳目除之不尽,只要不插手政事他都可以装做没看见。
几个孩子同样是杨善逆鳞,太后要是敢打他们的主意,他也不介意圈禁她,再来一次后宫大清洗。
太后露出意味不明的笑容,“呵,都是当父亲的,你可比先帝仁慈多了。”
杨善皱眉道,“你什麽意思?先帝还能残害亲生子嗣不成。”
太后冷笑,“那谁知道呢,先帝继位时勋贵士族遍布朝野,到你这里除了我哥哥的承恩公,就仅剩安国公那一位国公了,侯爵也不到十家,你就没想过是为什麽吗?”
杨善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经太后这样一说,他突然升起不妙的预感,艰难道,“那些勋贵人家可有女孩儿入宫为妃吗?”
太后呵呵笑道,“哎呀,哀家在后宫横行多年,没想到也有打眼的时候,被你个小东西骗惨了,早知道你这麽聪明,头一个就应该把你干掉。”
她的眼神像是淬了毒,杨善一点不带怕的,暗自琢磨太后透露出来的信息。
按她的意思,先帝是借着宫中妃嫔之手来打击勋贵士族,为了扫除树大根深的那些人,甚至不惜伤害亲生骨肉,真够狠的。
杨善第一次领略到皇权的残酷,难以相信世上竟有如此狠毒之人,同时他也想知道太后说这些话的用意,是为了给自己脱罪,把谋害皇嗣甩锅给先帝,还是提醒他后宫有人起了不该有的心事?
他扫了眼坐在下首的太后,说过那些话后她就看向殿外,看样子是不想再开口了,杨善也不打算继续询问,免得被她带沟里去。
不多时皇后步入了乾元殿,先是大礼参拜皇帝太后,杨善亲自授予她凤印和宝册,牵引皇后坐在了龙榻右边的凤榻上,同皇帝太后一起接受群臣三叩九拜,正式成为齐国的一国之母。
大典结束,皇后住进了玉坤宫,杨善又开始册封从潜邸带来的女眷,封王侧妃为贤妃,有子和待産的九人封为婕妤,带孩子们住进四大宫之一的珠镜宫。
封林庶妃为昭仪,其余十二人为才人,入住九小宫之一的芷兰宫,四大九小中间隔着太掖池最窄的一段湖面,摆明了皇上是不想芷兰宫的人干扰到皇子,相信聪明人都能明白他的用意。
妃嫔身边除了潜邸带来的下人,还要论品级添加宫人和用具,这些就不干杨善的事了。
他叫来王林寿,问道,“先帝曾命暗卫调查皇嗣死因,都调查出什麽结果了?”
王林寿老脸一白,小心觑着杨善的神色,吶吶道,“陛下为何突然问起这个?”
杨善呵了声,“太后提醒我开国时封的功勋士族所剩无几了,我想知道你有何想法。”
王林寿苦着脸道,“请陛下恕罪,当着新主的面说老主人的不是,可是当奴婢的大忌。”
杨善好笑道,“你还挺忠心的,恕你无罪总行了吧,把你知道的都说出来。”
王林寿朝皇陵的方向拜了拜,这才坐在榻上叹息道,“先帝也是逼不得已,他登基时才十一岁,权柄都掌握在当时的太后手中,那位太后就是勋贵出身,给先帝娶的元皇后也是勋贵之女,那些人在开国之初就占据高位,在朝中经营数十年,树大根深的,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也不为过。
先帝亲政初期的艰难可想而知,有时政令都出不了思政殿就被驳回了。老奴打小在先帝身边长大,对他的困境感同身受,只能劝他先忍下来再慢慢扭转局势。
后来先帝借着科举选才的契机,先是提拔了一批吴家这种没有根基的文官上位,又广选功勋之女进后宫,再以太子之位为诱饵,分化士族让他们内斗。
等他们实力衰弱了,又纵容太后干掉元皇后,铲除有勋贵血统的皇嗣,彻底剪除朝廷的勋贵势力,同时重新啓用暗卫限制太后一系的发展,打压两位亲王,正是先帝殚精竭虑多年,才有了陛下接手大位时的顺畅。”
杨善白了王林寿一眼,“你还真是时时不忘为先帝表功,我还能拿亲阿耶怎样不成。这样说起来,吴中书一系是没有根基的士子多一些,那李侍中所代表的清流一系又是什麽出身呢?”
王林寿摇头道,“吴中书那伙人最开始才是清流,随着权柄日重,也有点功勋士族的苗头了。但也不是绝对的,两边都有实干清廉的好官,也不乏投机取巧的贪酷之辈,陛下刚继位时老奴还担心陛下会偏重一方导致一家独大,如今看来是老奴多虑了,陛下乃真龙天子,天姿绝伦,怎会做那等糊涂事。”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