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我想找下宋怡(1 / 2)
勤俭持家久,诗书继世长!
勤工俭学在国内的发展历史,往前可以追溯到1912年,那时燕大的校长就曾与国内教育行业的前辈们一起号召当时的学生们一起勤工俭学。
后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勤工俭学制度更是逐渐完善。
高校率先试行勤工俭学、半工半读技校培养技工、中小学办厂“以厂补校”、大学生校内外都能“打工”等等理念的提出与完善,更是让勤工俭学成为学生完成学业,实现与社会双向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物质生活不够富裕的年代,大中专院校曾通过勤工俭学为国家创造出大量财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
改开后,中小学又通过开设校办工厂、推行勤工俭学,改善了办学条件,增加了师生福利。
而大学生勤工俭学,则创造了社会价值的同时,减轻了家庭的负担,学校办学的压力也大大减小,既有实践也有理论,真正实现了教育的两条腿走路宗旨。
寿命长、指数准确的第一个脉冲转速表,就是勤工俭学的工业学院学生研制的。
外形灵巧、质量过硬、稳定性、放大倍数超过了进口产品水平的电子扩大器,也是清大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研制出来的。
叶不平是燕京大学的大三学生,自然对勤工俭学制度是不陌生的,而且很是热衷,他自己就是勤工俭学的一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