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怎麽转?(工作复杂,先发两章,还有一章晚上八点)(1 / 1)

加入书签

第692章 怎麽转?(工作复杂,先发两章,还有一章晚上八点)

「相比马格努斯效应,一定的旋转带来的好处是远超过马格努斯效应等次生影响的,因此必要的旋转不能少,不能因噎废食。而且在改善精度手段里,这种旋转算是代价最低的方式之一了。」

长风厂和风雷厂的同志这才明白过来,为什麽高振东一直在说旋转稳定的事情。

「举个例子吧,长弹体带来的问题,远远不止刚才我们讨论到的那一些,比如有一个不用理论,靠直觉就能想得到的问题。那就是长弹体在离管过程中的坠头现象。」

这个例子非常直观,虽然他们一直搞的弹都短粗短粗的,还没碰到这个问题,但是丝毫不影响两个厂的同志仅仅通过高振东的叙述,就把情况想像出来。

弹体长了,重心前移,火箭弹在离开定向管的过程中,一旦重心离开管口,弹体就有下坠的趋势,而且很明显,学过初中物理的人都能想像得到,这种现象,越长的弹体越明显。

对于火箭弹来说,意味着刚出门儿呢,方向就歪了。

「对啊,高总工这一提醒,还真是这麽个道理,最简单的杠杆原理,而且随着火箭弹向定向管外运动越多,支点越远离弹体重心,这个现象就越明显。」

都不用实际试验,在脑袋里脑补就行了。

另外一位同志想了想,提了个建议:「那我们把火箭弹的重心尽量往后做,让它离开管口的时间尽量晚,是不是能解决这个问题?」

不用高振东说,有同志先反对了:「肯定不行,一来,火箭弹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不可能把火箭弹的重心做得往后,二来,重心越往后,迎面而来的气流就越容易影响火箭弹的飞行状态,那就更不稳定了。」

眼看这个想法不行,有同志提出增加火箭弹的初速度。

火箭弹和炮弹不同,炮弹是出道即巅峰,炮口初速就是它速度最高的时候,火箭弹则反过来,先动起来,然后猥琐发育,在飞行过程中加速。

这意味着在一开始的时候,其速度并不大,弹体也没有升力,坠头现象的影响更大。

这位同志的想法,就是想趁火箭弹还没注意,用最快的速度把它丢出去,飞起来吧你!

然后有同志心算了一下,苦笑一声:「这个速度我暂时算不出来要多快才行,但是能估计到的值,已经会对火箭弹乃至火箭炮造成重大影响了,而且,这种办法并没有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大家讨论了半天,觉得的确是这麽个理,想来想去,没找到一个简单方便还便宜的办法,最后想起来刚才高振东说的话来。

「要问怎麽办?我觉得刚才高总工已经说过了,还在发射管里的时候,就把弹体转起来才行。」

看来高总工说得对,还是得把弹体转起来。

旋转的弹体是能很大程度上降低这种影响的,陀螺的进动性是个好东西,旋转稳定从枪弹丶炮弹一路用到火箭弹,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个时候,同志们才意识到一个大问题,怎麽在管子里把这玩意转起来?

火箭刚启动的时候,速度是最低的,别说在管子里还没展开的尾翼了,就连已经伸出头的弹尖小翼,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把这个东西转起来。

「难道还是要用涡轮发动机?这不是又回去了?」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老问题了,别的不知道,但是老毛子系的和我们的火箭弹,但凡上了点射程的,都是出膛过程中就开始转了。

其中我们后来的外贸80公里273火箭弹比较有意思,那东西看起来是箱式发射器,但是实际上不是用的定向管,而是定向导轨,有的技术就不能使用了,273火箭弹又重,一般的办法还真转不起来。

最后他们用了一个大力出奇迹的办法,在火箭弹头部装上起旋发动机!用火箭弹头部的小型火箭发动机,发射的时候就给我转起来!

大家都讨论得差不多,到这一步卡这儿了,高振东笑了:「其实也不困难,想转起来的话,给火箭炮装上膛线不就行了?」

膛线?高总工你是不是和其他项目搞混了?

大家面面相觑,瞠目结舌,包括陆装局的同志也是如此。

见所有人都不知道该说什麽,高振东在黑板上画了一根定向管,然后在定向管上画了一道弧。

「说是膛线,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其实就是在火箭炮定向管上制作一道旋转的凹槽,在火箭弹上装上对应的凸块卡在里面,在火箭弹向外运动的过程中,这个凸块强制火箭弹进行旋转,旋转的速度以及最终效果,可以根据火箭出膛速度和这道凹槽的缠距就能确定下来。」

还特麽能这样?

同志们看着图上那条抽象的「导向槽」,眼珠子都差点掉出来了。

但是想啊想啊,卧槽,好像真的能这样!

首先,这个办法的确是能起到火箭弹按需要,在发射过程中就起旋的效果的。

其次,这东西对于火箭弹来说没有任何难度和门槛,对成本影响微乎其微。

最后,这个导向槽加工有一定难度,但是好在这东西是加工在火箭炮的定向管上面,算是一锤子买卖,加工好了,剩下的工作就交给火箭弹上的导向块了,成本丶加工难度总体也还能接受。

长风厂的同志看着高振东,真不知道这位同志的脑袋里面装了些啥。

你要说看起来就很高级的理论丶研究丶分析,他有,而且一套一套的,但是要说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就荤素不忌,什麽都来。

这种管子上面加个槽的搞法,要说有多高级,那真没有。

但是能不能解决问题?能!而且解决得还特别便宜。

不不不,这才是真高级!

「高总工,服了,服了啊,这办法好。」

高振东笑道:「其实要说解决火箭弹的精度问题,是有主动控制的办法的,比如惯性导航修正,但是那个太贵了,现在还不现实。」

不过不现实没关系,把种子播下去就好,适当的时候自然就会发芽。

陆装局的同志笑道:「现在的射程已经足够了,再远,我们的观察手段也不大支撑得起其运用。」

如果说60公里还勉强支撑得住的话,那更高的射程其实意义已经不大了,看不见,打得着也没什麽意义。

说起射程够远的事情,高振东突然想起一个隐患来,他指了指黑板上火箭弹的后半部分:「这部分你们要注意,当火箭发动机的工作时间足够长的时候,可能会发生弹体被高温烧穿导致掉弹的问题,特别是新推进剂的燃温比较高,设计的时候要提前考虑。」

别说高燃温的推进剂了,就连普通的推进剂,高振东前世知道,在搞122的时候也发生过这种情况,而找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花了一年多时间。

能不走弯路自然是最好的。

长风厂和风雷厂的同志们把这个情况记下来,问高振东:「我记得您说过还有扇出丶弹道交叉等情况,这些情况怎麽解决?」

高振东摇了摇头:「这些情况只是可能出现,但不同的设计不是一定会出现,而且解决方案都是和你们具体设计有关的,在具体搞的时候,你们碰见了再分析解决吧。如果一定要提建议的话,那就是在保证火箭弹飞行姿态的前提下,回转丶运动丶支撑等结构在发射的时候一定要锁得足够结实。」

简单说就是发射管左右不平都还是小时,但是有松动的话,那真是每一发都不走寻常路了。

陆装局的同志眼看也差不多了,问道:「高总工,你还有其他建议或者意见麽?」

高振东想了想,虽然觉得有些晚了,还是提了一个建议:「如果可以的话,建议把大口径火箭炮的口径提升到250以上。」

陆装局和防工委的同志都很诧异,为什麽高振东提这个建议。

高振东解释道:「现在正在搞的末敏弹,口径是110,如果大口径火箭弹只有180,意味着其截面只能放下一枚末敏弹,大量空间被浪费掉了,如果提高到250以上,就可以品字形并排着放下三枚。」

这是个简单的几何问题,大家在脑子里过了一下,明白高振东说的没错。

「能不能把末敏弹做小一些?80?」

高振东摇摇头:「不行,再小,威力不能保证,传感器也不好布置了,110口径几乎是现有技术的极限。」

陆装局的同志想了想:「这个问题我们会纳入考虑。如果不行,我们会在下一代里再去解决。」

到送走同志们的时候,高振东非常郑重的握住风雷厂的同志的手:「同志们,这个40公里射程的130火箭炮非常重要,希望你们一定要做好啊。」

那180的就不重要了?几方的同志都感到有些奇怪,不过对于他们来说,不论高振东说不说这话,事情都是要做好的,也许高总工只是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