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页(1 / 1)
('
“包括月前的惊天越狱案,那数名犯人他们内心在想什麽,探索人性之奥秘,就等你来阅读!”
这本书真的定位十分尴尬。
孟冬臣本来采访的内容是纪实文学,可以分到刑侦纪实,非虚构文学,结果treasure一一戳破谎言后,就硬生生把纪实文学变成了幻想类。勉强可以分去犯罪心理学,但犯罪心理学的书架上全都是国内外知名资深学者的着作。两个年轻人的作品放在上面,简直格格不入。
可你要说它的定位是幻想小说,那肯定不是。
一开始分类就遇到了问题。
他们没有选择在市中心铺货,也没有在书店最显眼的地方摆放样书。
出版商傻了才会浪费这麽好的位置,出版这种冷门书。
而是在一些警校、医校门口多铺货,果不其然,他们的判断没有错,一开始购买的皆是警校生、法医专业的学生或者冷门破案类爱好者,他们本身就对这些东西感兴趣,未来也会从事相关职业,自然会为自己的兴趣职业慷慨解囊。
一名警校生在翻阅时,甚至还遇到了同校的教授。
这位戴教授是华南警校的犯罪学教授,他在书店里看书,一开始似乎神色挺不以为然,结果翻了几页渐渐看入迷了,为此还去华南大图书馆申请借阅了上世纪的报纸,找到了当年的记录相互佐证。
这名戴教授解答了内心疑惑后,第二天上课就给大家安利了新书。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未来有一半以上的人会走向社会,成为审判席的一员或者成为一名警察,你们还稚嫩,可以阅读这本书。这本书很适合入门级别的你们阅读,最起码让你们知道,不要轻信犯人的证词。凡事相信证据。”
“正如书中这个treasure说的,不要相信一个犯罪分子满嘴的谎话,如果形容一个人叛逆,可以用二百零六根骨头,二百零五根反骨。那形容犯罪分子的谎话连篇,便是他们一张嘴巴再说,脑子里无数神经都在急速调动,在教他编谎话。说谎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本能。”
如果这个世界上,每个犯人都实话实说,很多案件也不会有疑点了。
教授安利出去,购买的学生更多了。
正好赶期末考试,一些学生根本不想读厚厚的砖头书,反而把这本书读了。稍微一读如癡如醉。
与此同时,随着treasure名声越来越高,这本书开始出圈。一名破案类爱好者在海角论坛上破口大骂:“这本新书好冷啊,我找了好几家书店都没问到,根据一个小道消息,在警校门口总算买到了!”
“请问这书是什麽不可告人的东西吗,悄无声息地进渠道,压根没宣传,最后还要我根据情报才能买。”
[晒图1:豔阳高照之下,一位大汗淋漓的年轻小伙子戴着遮阳帽,站在书店门口拍了一张]
[晒图2:隔壁警校生们在踢正步,小伙子在舔冰棒,他怀里胳膊露出书塑封一角]
“加一,沖着treasure和人性罪恶大揭秘买的,结果根本买不到书,出版社这是低估了treasure的名气吧,出货量那麽少。”
“加二,我就想知道,那些越狱犯在想什麽,他们真的在行动前有过三个计划吗?我什麽都想知道,结果一个下午乘坐巴士跑了三十个站才买到。铺货这麽不均匀的吗?@出版社”
“欢迎阅读,我看书了。”
[晒图:一本崭新的书,白纸黑字印刷整洁,墨字清晰,一小片花朵般的书签夹在其中]
“这群人心中真的有三个计划,他们一开始物色团伙,每个人分工明确,每个计划都有可实施性。他们最后选择了一个看上去最不可能的,偏偏天时地利人和……真的厉害,我只能说老天爷都在帮他们!如果这一切没有treasure,他们很可能就成功了! ”
[晒图无人机视角:一个男人在快艇上,海浪起起伏伏,面对无数警察的枪口,他高举双手做投降状]
“这种执法者和犯罪者的巅峰对决永远精彩,结局是不是能成功,不好说。这种自找死路的结局我很难评价。”
“你们记得那一章章标吗,‘你是想当五分钟的英雄,还是一辈子的懦夫’!他们不想做懦夫,想轰轰烈烈。”
“提到这里,我必须要吐槽一波,这些人才在什麽岗位不能发光发热,偏偏要去违法犯罪……”
“违法犯罪来钱快啊!有一句老话说得好,赚钱快的办法都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刑法里了。”
“书刚到手,我才看了第一个采访者,很成功被气得吃不下晚饭。”
“不想吃饭加一,这个大孝子属实把我看笑了。在采访的结尾,采访人说,自己在监狱里系统里翻出来卷宗,发现罪犯档案上赫然写着‘陈耀祖’持刀抢劫‘陈雪梅’,这一刻艺术已成,生活真是讽刺啊。”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