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页(1 / 1)

加入书签

('

“小楚羿。”

楚羿转身走时,李胤突然叫住他。

舌战

楚羿赶忙紧张住步,心跳漏了半拍。

李胤似要说些什麽?顿了一顿,略显生硬的话锋一转:“你说的那位将军是独臂?”

“嗯。”楚羿答。

李胤“哦”一声,点点头,道:“好,那明日你带我去会会他。早点去睡吧。”李胤沖楚羿笑了一下,关上了房门。

楚羿呆站在原地,心里好笑,他在紧张什麽?李胤本就未觉察到他的心意,又怎麽会说出他期待的话来。

翌日。

帝都,紫宸殿里,流星马将楚羿的原话飞报文帝。

楚羿一石激起千层浪。

文帝与百官一听,包括李彻,黄济在内,尽皆大惊失色。

李彻,黄济失色不是因为楚羿身份,是失算,没料到楚羿竟然会用此方法,降招安使者李胤,不降朝廷,朝廷不答应他的条件,罪责不在李胤,朝廷若答应,等于让他正大光明的将北境大军拱手捧给李胤,以后朝廷那还敢动李胤半分。

百官和文帝大惊的是楚羿竟然就是楚北王,让李胤去招安,这还招什麽安?

此时想起楚羿提的要求,文帝懊恼痛恨,懊恼的是五年前留了楚羿一命,痛恨的是当初就不应该多疑同意楚羿的要求,直接把李胤打入死牢,就不会有今日骑虎难下的局面。

而楚羿就是料定文帝多疑这一点,才肆无忌惮提要求。

文帝问百官:“当下如何是好?”

经过一番激烈议论,百官大致分为两大派,各持几见。

刑部尚书崔杰认为当答应楚北王条件。

文帝问:“为何?”

崔杰高擎牙笏,奏道:“回皇上,楚北王虽是降招安使者李胤,李胤乃大绥臣子,降李胤亦是降朝廷。”

文帝一听,甚有理。

看文帝似要答应崔杰提议,李彻急忙就要上奏反对,谁知,有人比他更快一步。

只见户部尚书王世林出列,王世林半白之年,中等身材,一张脑满肠肥的光滑圆脸,他奏道:“皇上,臣不赞同崔尚书之言,楚北王降区区使者,不降朝廷——

也就意味着北境兵权是掌握在李使者手上,不是朝廷手上,那这场招安除了让李使者光明正大掌握一方强兵外,对朝廷而言根本毫无益处不说,若传出去,朝廷颜面何存?而且李使者曾就有不臣之心,倘手握重兵,岂非再助长不臣之心。”

王世林就怕李胤回来,李胤手上掌握得有他的命脉,倘让李胤这次成功招安,只怕会挤身朝班之中,那时和李胤低头不见擡头见,万一那天李胤抽疯把他克扣军粮的事抖出来,他挖空心思经营了大半辈子的乌纱帽就毁于一旦,因此只要李胤冒芽,他能掐尖,当然要掐。

李彻听完王世林之言,暗喜,看来他就要多一位谋臣了。

文帝愁的就是这一点,急问王世林:“那依爱聊言,当如何?”

王世林奏道:“回皇上,裴将军大胜上邶,英勇无敌,臣认为可派裴将军去打灭了楚北王。”

裴信躺尸一个月,昨日那身绷带才拆掉,今儿才勉强能下地走路,那上得战场,裴桓惶急出列,就事论事奏道:“皇上,臣反对王尚书提议,裴将军是英勇,可王尚书是乎忘了裴将军曾经的主帅是谁?楚北王既是楚羿,与李使者乃莫逆之交——

现今李使者就被楚北王‘扣留’在北境,谁能保证李使者不会为楚北王出谋划策对付裴将军,这是其一。其二,三年前楚北王刚自立为王时,朝廷就曾派裴将军去攻打过,未曾攻下,如今再添一个李使者,又如何能攻打得下。因此臣附议崔尚书提议。”

“依我看,不是攻打不下,是裴尚书心疼儿子,不舍得让儿子为国效命?”恐文帝动摇不攻打北境,王世林索性攻击裴桓。

想裴信为国家这次差点战死疆场,忠心竟遭质疑,平时为官再小心谨慎,此时,这了儿子,这口气裴桓那里忍得,怒斥王世林:“王尚书少含血喷人,我父子二人对朝廷忠心耿耿,天地可鑒,倒是你,口口声声要打仗,居心何在?”

“好个忠心耿耿,却百般推脱不去攻打北境。”王世林冷笑道。

“王尚书咄咄逼人,目的是要打灭楚北王,还是破坏招安?《孙子》云:‘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王尚书难道没听过?既无胜的把握,非要去打,是要白白枉送了将士性命?”裴桓怒回道。

“话虽如此,战争那有不牺牲流血,裴尚书不舍得儿子就是不舍得,那来诸多借口。”王世林亦怒道。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