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四章:经济学的发扬光大(2 / 2)
而宏观就尴尬了,因为宏观的边界在哪里?一个没有边界的知识是难以找到自身的锚点的。正如一个人肯定是微观,但十人、万人、百万人等等,到底那个数量级能称为宏观呢?
有了这个认识,刘君墨心里好受多了,最近也没有嘀咕了。只是要明确地在自己的宏观经济学序言里写微观在先,他还做不到。但是已经在正文里明确了,在经济波动规律与过去相差不大时更为有效。
当然,为了给自己的宏观经济学打补丁,刘君墨又找到了沈一贯。沈一贯由此开启了统计学。不是要判断波动规律吗?只要有统计学把各项指标统计起来,并且各项指标相互稽核验证,自然知道什么时候该使用,该重用宏观经济学。
既然仁义指数、经济增量都是结果指标,沈一贯则把一些,微观指标集合作为宏观的先行指标。比如长短工人数比例、借贷官司数量等等。走了朱庚的路,让朱庚无话可说。
看着自己这几个弟子相互竞争砥砺,高翰文还是挺开心的。要是全凭他自己一人,可没办法这么快就把这些东西都推导出来。
--------
“老师,所以分学科的事情,你到底有没有在听啊?”
朱庚对高翰文这种经常走神的状态已经见怪不怪了,由于其一向胆大,是目前杭州弟子里面唯一一个敢直接喊醒高翰文走神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