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51(1 / 1)
('
菜吃的瓜果。
比如黄瓜、大小番茄、地瓜。
这三种作物不仅好种养,对土壤的要求也不高,还是多年生植物,基本不用费什么心思,而黄瓜跟番茄都属于插架挂藤式植物。
至于最后一个地瓜,则属于爬藤缠绕式的藤本植物,但它们的生长周期差不多都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打理起来都很方便。
而这个地瓜,又名凉薯、豆薯,不同的地域称呼不一样,但这地瓜在东楚是没有的。
恰好之前在采购蔬菜瓜果种苗的时候,夏柠直接打包了好几十种,其中就有这个地瓜,正好现在大棚闲置下来了,所以,她就打算尝试种一种这个地瓜。
这玩意颜色虽然没有黄瓜跟番茄那么鲜丽、有颜值,但它可是药食两用的好东西,而且还有好几种吃法,不仅可以当水果生吃,还可以凉拌、也可以炒菜炖汤,亦能磨制成粉,做成中式面点跟粉条。
总之,这地瓜的用途很多,一物多用,非常的经济实在。
等到地瓜成熟的时候,正是夏季天气最炎热的阶段,而这地瓜可以消暑降火、解酒解毒、美容养颜,烦热口和的时候就可以吃上一个,就跟那西瓜一样,是夏季消热解暑的佳品。
这个大棚里几乎一半的空间都用来种植地瓜了,剩下一小半的菜地才种的黄瓜与大小番茄,至于另一个大棚种的就是一些大众时蔬了。
一个月的时间沉淀,大棚里的蔬菜都已经长出了株苗,嫩绿绿的一片,长势很是喜人。
夏柠心情很是愉悦的在两个大棚里溜达了一圈,仔细查看了一番大棚里的蔬菜作物,并没有发觉什么问题,让她心里很是欣慰又满意。
由此可以看出,这两个大棚被他们几人照料的很好,有用心好好的做事,没有偷奸耍滑,疏忽职守。
其实想想也能明白,村里八成都是以种地为主的农家人,他们就靠着地里的收成过日子,而古代又不像现代,可以有很多种谋生的方式,所以古人在对待种在地里的农作物都格外的用心与看重,岂敢有糊弄之心?
甚至,他们对庄稼地都是带着一种虔诚的心理,一株一苗他们都格外的珍惜,完全不敢胡乱种植浪费粮食。
就她在现代的阳台种菜,压根称不上种地人,纯属一时兴趣爱好罢了,对作物的心态与敬意完全不能跟这些古代种地人相比。
夏柠继续往宋家大院走,结果在路过附近的纺织作坊时,又被作坊里的师傅们拉了进去。
“小柠,好久没见你来作坊了,你进来看看咱们的新作坊怎么样啊?”杨芸娘热情的拉着夏柠的手,带着她参观起了全新的纺织作坊。
“确实有段时间没来了,那我今日得好好瞧瞧了。”夏柠跟着杨芸娘往里走,如今她跟云汐是这纺织作坊的负责人,其他几位手艺师傅则成了小管事,分别各自带一组人。
这杨芸娘是文家的二房媳妇,也就是基地财务部部长文彦的妻子,她有一手了得的刺绣手艺,所以,纺织作坊就交由她来主管,宋云汐也擅于女红,又是宋家的姑娘,也就担任作坊的二把手了。
之前的纺织作坊是在搭帐篷里工作,年后就开始动工为她们率先修建了纺织作坊,现在的作坊面积很大,也是采用的四合院建筑格局。
作坊有一个宽敞大院子,方便各位女师傅晾晒一些布料,左边是纺织操作间,右边是刺绣加工坊,正中间的屋子分为前后厅,前厅是接待商议事情的地方,后厅则是女工师傅们休息吃饭的地方。
', ' ')('而在正屋后面还有一个小后院,这处地方就是专门用来染布的工作区域,旁边还修建了两个单间,方便储放一些物料。
总之,如今的作坊已经华丽升级了,直接一步到位包揽了一件衣裳从最初到成衣的所有工序环节。
也就是说,作坊完全不用再依赖任何一个中间商进货了,作坊自个就能解决。
“刺绣坊怎么样了?”夏柠站在刺绣坊的门外询问着身边人,听着里面的声音貌似正在教学当中,所以她也就没进去打扰她们。
第561章 一体化作坊
之所以开设刺绣还是因为他们带回来的难民当中,就有一位专业的绣娘,而刺绣坊也是在年后才开始创建的,而且这门技艺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学成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沉淀与打磨才行。
所以,她不免对刺绣坊多了几分关心。
“你放心吧,孙娘子不仅绣艺了得,还很会教徒弟,且在管理人员上也能镇得住场子。”杨芸娘如实答道,倒没有任何的嫉妒之心。
在孙娘子没来白云村之前,她的绣活算是整个村子里最好的,因为常年做女红,所以练就了她比寻常女人更出色的绣技。
但业余始终是业务的兴趣爱好,自然没法跟自小就受到专业训练的绣娘相比,这点她也明白技不如人,所以也没什么好嫉妒攀比的。
好在如今她负责的是纺织这一块,孙娘子主要在刺绣教学带徒弟这方面,她们之间倒没有任何冲突。
至于后院的染布坊那就更没有利益冲突了,毕竟大家的分工都不一样。
“那就好,现在招收了多少绣娘呀?”夏柠顺势了解下刺绣坊的最新情况。
杨芸娘笑答,“孙娘子对徒弟的要求比较高,对来报名的姑娘都先做了一番考核,目前就收了八个年龄都在十二岁以下的小姑娘。”
“严师出高徒嘛,刺绣这门手艺确实需要一定的天分。”夏柠对于孙娘子的做法倒没有异议,如果人人都靠学习就能成为刺绣大师的话,那这世上就没有所谓的大师了。
要求严厉一点没什么,只要带出来的徒弟足够出色就好,那他们基地以后也能多一种骨干技术人才,这样也才能教导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接着,夏柠去往了作坊的后院,也就是新开设出来的染布坊,负责人是一个三十五岁的男管事,叫周大林,平常大家都直接称呼周管事,要不是陕州大乱,主家遭了难,他也不会落入难民的队伍中。
他也是基地接收这么多难民以来,遇上的唯一一个有着丰富经验且正儿八经的管理人员,这样的人才完全不需要他们多说什么,只需要把任务及要求交代清楚,就可以直接甩手给他了,相当的省时省心。
“夏小姐。”周管事见到来人,立马放下工作上前迎接。
“周管事,怎么样啊?在这里还习惯吗?”夏柠表示了下关怀之意。
周大林高兴的说道,“习惯习惯!这里很好,我自己都没想到能这么快就重操旧业,而且这作坊还建的这么大,而且织布坊就在前院,织好的布直接就送到我这边,操作起来特别方便。”
他之前的主家就是专门染布的,倒没有涉及到织布这方面,所以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