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0(1 / 1)

加入书签

('

、官吏们等的协助。

他希望府衙可以帮忙召集他们,让他和水部的同僚们有机会和有相关经验、经历的人进行见面沟通。

朱知府等人一听,毫不犹豫就应下了。

在他们眼里,只要他们事事配合到位,黄河治理一事若是成了,功劳就有他们一份!若是治理失败,那么他们就无半点过错!

这几年里,他们犯不上和秦朝宁这个宣朝年纪最小的新科状元郎过不去。

更何况,秦朝宁还身兼巡按御史。万一惹急了,小秦大人一封奏折就把他们的名字送到了历帝桌前,就才是真正的麻烦大了。

两方的人都有意和对方打好关系,因此看上去相处甚是融洽。

接着,没费多少功夫,他们互相之间趁着宴席期间,就商议好了后续的一些任务安排。

由于秦朝宁他们的人身安全由五军营的庄元洲他们负责,府衙这边就无需给他调拨士卒。

对此,朱知府他们几人心下更是欢喜。

次日,秦朝宁带着翁阳云、项俊茂、洪兴文,在府衙安排的人手带路之下,开始出发,前去黄河流域实地考察情况。

朱知府他们挑选出来给秦朝宁带路的人,是豫州境内土生土长的人。

该衙役出身于黄土高坡,自小就在黄河周边长大,对地形熟得很,还对周边的百姓之间,再重的方言口音也能交谈自如。

待他们一行人离开城门,马车约莫走了半天的路,才到的黄河河道附近。

此时,正值晌午,艳阳高照,稍微驱散了春末的寒意。

但是,马车外的风很大,还夹杂了沙砾,等他们下了马车,片刻就把他们的一行人都染上了一层尘似的。

“小秦大人和各位大人,您们还是在车厢内吃过晌食,再戴上面巾下来吧。”府衙派来带路的衙役恭敬地说道。

见状,秦朝宁便让全部人都回到马车里先吃点干粮垫垫肚子,这个衙役他也喊上了马车里。

一开始,该衙役听罢后很是诚惶诚恐,表示自己在豫州早已习惯了这种生活。那点沙土,他不怕的。

后来,还是在秦朝宁的坚持下,他才上了其中一辆马车。

在人多了之后,两辆马车的车厢内颇为拥挤,但怎么地,也比在外头吃被沙尘沾染的馒头、饼子要好。

众人吃过干粮,喝过了水,按照该衙役交待的戴上面巾护住口鼻,才展开这一段河道的地形考察。

第149章 勘察

秦朝宁从《尚书·禹贡》、《河源记》、《水道提纲》等古籍中搜集的信息, 把黄河的情况直接划分为上游、中游、下游来区分治理。

据已有记载,黄河早些年的治理办法里,基本上都是在上游挖塘蓄水冲刷河道, 想把河道冲宽,让其每年在春末冰雪融化之际, 在伏汛、秋汛暴雨激增期间,能够有更宽更深的河道来承载水量, 达到防止河水外溢造成的水灾。

然而,由于黄河河水里自身含沙量很高, 这种方法不仅不能拓宽河道,还会增加中下游的泥沙堆积,推高河床,在伏汛、秋汛时让水患来得更加剧烈。

这造成的水患数量只有增加, 并未减少。

像黄河中游地段那一带, 朝廷以前则是年年修筑河堤,用土法子加固,加高。

这种治理方法, 最终的事实证明,都是治标不治本, 往年时常在黄河水量上涨期间顾头不顾尾。

至于水灾多发的下游地带, 决口泛滥则是每年都多发。

这片区最为萧条,百姓受其害最为惨重。朝廷以往在这里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都收效甚微。

', ' ')('

这几年, 豫州城府衙还多次派出人员去到下游地带劝那些土生土长的百姓们进行搬迁。

不过,这其实仍旧只是无法中的无奈之举。

秦朝宁他们一行人这段日子里要考察的河道, 是沿着豫州境内,属黄河流经的中段和下游地带。

任务算得上是很重的, 因此,他们连徒步的速度都得加快,尽量节约时间。

今日,豫州城府衙派给秦朝宁一行人的衙役,把他们带到的地方,是黄河中段水流最急促猛烈的一处河道。

在这里,秦朝宁他们可以直观感受到河水里潜藏的蓄力和危险。

河面上,土黄色的波浪滚滚,水流湍急。河水狂暴且疾速地冲刷着河岸,像是一头毫无牵制的猛兽,玩命扑向站在河岸边上的人。

秦朝宁他们被震撼到失去了言语一瞬。

大自然扑面而来,仿佛能撕毁一切的力量,显得他们这样的物种渺小至极。任何反抗在绝对的力量面前,都如蝼蚁般不堪一击。

在场的所有人,被四溅的河水打到身上时,皆是惊呼一声。

这景象实在壮观,像是能够烙印在他们灵魂上一般牢固,让他们见之不忘。

之后,他们一行人在后续的一个月里,走遍了黄河中下游地带。

期间,他们还走访了其中的部分村落,了解当地百姓真实需要面对的灾难情况,以及百姓们是如何讨生计的。

等到了清明前,他们才回到豫州城内。

驿站那边,这段时间里堆放了许多从京城寄过来给秦朝宁的信件,还有各种镖局送过来的箱笼。

而府衙那边,朱知府、曾知州、汤通判在秦朝宁他们返程,就去城门接他们了。

在看到秦朝宁一行人像是脱了一层皮似的狼狈,几位大人不由得发自肺腑对他们产生了敬佩之意。

尤其是,他们细想秦朝宁还比他们府上的儿子年岁小后,他们几人的感受就更加复杂。

朱知府几人难得心生不忍,对秦朝宁疼惜上了,派人给他送过来一堆好吃的饭菜。

后面,整个豫州府衙的官吏们在朱知府他们的带领下,对秦朝宁他们所需帮助的地方愈发尽心尽力。

而勘探地形回来的秦朝宁他们,接下来这几日都是在驿站进行修顿,再开始制定治理方案。

待他们回到驿站里,吃过朱知府他们送过来的饭菜,便各自安顿。

在秦朝宁回房时,看守驿站的士卒把秦朝宁的信件拿给他,他接过就关上了房门。

洗漱过后,他才在房内把信件一一拆开。

他爹娘寄过来的信,主要是为了告诉他,他大哥已经向上峰请求外放,预计入秋前就会启身出发。

而且,他要当小叔了!他大哥要当爹了。

而他大哥秦朝阳寄过来的书信,内容是为了告诉他,他的上峰在犹豫派他去南方抗倭,还是去北方守护边境,让他自己做抉择。

他想了想,还是选择去南方抗倭。

他在信里写道,小时候盐边县军户营区那一次挂满丧幡的景象,哪怕过了这些年,他仍然觉得历历在目。

此番前去,他要替他试试

',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