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衣食足而知荣辱(2 / 2)

加入书签

所以,他的道与仁,必然缺乏对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同情。

统治者不可能真正懂得人间疾苦。

相传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时期,国内发生过一次很严重的饥荒,很多老百姓因为没有饭吃而活活饿死。晋惠帝对此很不理解,他提出了一个发自灵魂的拷问:“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老百姓没有粮食充饥,他们为什么不吃用肉熬的粥呢?

升斗小民家徒四壁,穷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每天肚子饿得咕咕叫,满心只想着有个窝窝头填饱肚子,有件不打补丁的衣服遮风保暖。活下去,是他们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怎么可能有时间顾及礼义廉耻,怎么可能有心情和孔子一样讲究饮食穿着?

当我们饿得前肚皮贴着后肚皮,冷得缩成一团瑟瑟发抖的时候,孔子如果赏我们一碗他不吃的饭食,送我们一件他不穿的衣服,我们一定会很感激他。但他要是穿着精致的衣服,打着饱嗝同情地跟我说礼义廉耻,并友善地指出我穿破袄子不合礼仪,吃老树皮不合礼法,我一定会和殷若夏小朋友一样大叫起来:“哎,哎,你怎么这样呢,太过分了!”

孔子小时候可能贫穷过,但是他的贫穷只是寒门之清贫,比上可能不足,比下则绰绰有余。

孔子是庶出,小妾生的儿子。他的父亲叔梁纥避难逃到鲁国后,官至陬邑大夫。叔梁纥是春秋时期鼎鼎有名的大力士,与鲁国名将狄虒(si)弥、秦堇父并称为鲁国三虎将。公元前563年,晋楚联军进攻逼阳国时遇到伏击,叔梁纥用双手举起城门,帮助战友脱险。公元前556年,齐灵公入侵鲁国,叔梁纥率三百甲士夜袭齐军,护送鲁国大夫臧武仲返回大本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