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水地比卦中的大秦兴亡(2 / 2)

加入书签

上六:比之无首,凶。

比卦讲述了孟子早年刻苦学习,壮年游说诸侯,晚年着书立说的故事。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子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有孚比之”,她先后搬了三次家,就为给孟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孟母的不懈努力下,孟子最终成为子思的学生的学生。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曾参的传人。

孟子“比之自内”。他坚守正道,学习和继承孔子的思想,又结合时代特征建构了自己的学说,并努力把儒家思想化为治世主张。

齐威王年间,齐国稷下学宫声名远播,孟子慕名来到齐国。当时,齐将田章背负着不孝的恶名,孟子“比之匪人”,和田章谨慎交游,还很礼貌地和他相处。孟子在齐国宣扬他的仁政无敌思想未果,不久离开了齐国。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外比之”,他走向了更大更广阔的天地。他花了二十多年时间,先后游历齐、宋、滕、魏、鲁等诸侯国,都未能见用。

公元前320年,孟子来到了魏国,这一年孟子已经五十三岁了。梁惠王接待了孟子,并客气地询问他:“老人家,你不远千里,肯定带来了对我们国家有利的见解吧?”孟子“显比”,他回答说:大王何必言利,我们也可以谈谈仁义之道啊。他劝谏君王要以仁德治理国家,让老百姓不再感到担心和害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