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2 / 2)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垂下触角吮吸清甜的露水,鸣声从疏朗的梧桐枝头传出。它居住在高高的树枝上,所以无需借助秋风,蝉声也能远远传出。
这首诗通过描写蝉的习性、住所和鸣声,托物比兴,以蝉喻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保持内在品行的高洁,那么无需借助外部力量,也能声名远扬。
相比诗,虞世南的书法艺术水平更高。其书深得王羲之笔意,笔致圆融遒劲,外柔内刚,锋芒内敛,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家”。
虞世南的书法授业恩师是释智永。
释智永本姓王,名法极,会稽(浙江绍兴)人氏,是王羲之的七世孙。陈、隋时期,他长期居住在山阴永兴寺,妙传家法,为隋唐年间的一代书法宗师。相传他学书三十载,用废的笔头装满整整五大箩筐,后来将它们一起埋于地下,名曰“退笔冢”。因其书名太盛,来拜他求字的人太多,以致永兴寺寺门的木门槛被磨穿,只得用铁皮把门槛包起来,从此人称“铁门槛”。
释智永最有名的传世书迹是《真草千字文》。他的书作与隋朝的传世碑刻《龙藏寺碑》《启法寺碑》《董美人志》等一起,彰显着隋朝书风,引领了唐楷气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