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东都洛阳万国来朝(2 / 2)
大运河的开凿,最早要从春秋时期说起。其时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是漕运,是为征讨他国而提供对军队和军粮的交通运输支援。比如吴王夫差,开凿沟通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邗沟,就是为了运送军队北伐齐国。
隋朝最初修建大运河,也是为运兵南下以平定南陈。但隋炀帝大规模开凿隋唐大运河,并不完全是因为军事目的。
其中运河北段由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南至黄河,北接卫河直达涿州(今北京)。涿州,于是成为东征高句丽的人员、物资集中地。
然而,隋唐大运河的重点在南段。
自洛阳西郊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又循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黄河经汴水、泗水达淮河,贯穿汴州(今河南开封)、宋州(今河南商丘)、宿州等城市。与此同时,自京口引长江水经吴州(今江苏苏州)至余杭钱塘江,长八百余里,宽十余丈,至此完成运河南段。
隋炀帝发动的这次大基建工程,几乎耗尽隋朝大半国力,终于建成由广通渠、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组成的长达二千七百余公里的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建成以后,以洛阳为中心,西接长安,北至涿郡,南至余杭,沿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无数商业城市。从此,洛阳成为天下货物集散地,而江都则形成江南货物集散地。在此后六百余年时间里,隋唐大运河始终是沟通中国南北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经济命脉。
如今闻名遐迩的京杭大运河,就是基于隋唐大运河改道、裁弯、取直而成。这条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伟大工程,成为中国文化地位的重要象征之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