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救时之相(2 / 2)
经过四次宫廷政变,唐朝皇帝也变了四个,从武则天、李显、李旦变成了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762年5月)。
通过政变得位的唐玄宗,在登基之初展现了雄主风采。
他在内政上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经济、重视文教,一时朝政稳定,经济发达,百姓富庶,文教昌盛。
他在军事上则推行募兵制以取代府兵制。他在军事上的最大举措是在边疆设置十大兵镇,由节度使全权负责辖区军事、行政和官吏升迁,以抵御外敌、统治异族和巩固边防。
沿自于北周及隋朝旧制的节度使制,最初主要是负责管理调度军需的支度使并兼管理屯田的营田使。但到唐玄宗时期,节度使集军、民、财于一身。
在唐玄宗执政初期,中央集权足够强大。十大兵镇的新晋节度使不过如十个脚趾头,只是大唐帝国对外用兵守护疆域的一个不起眼举措,看起来无足轻重,但其未来趋势却是吉凶难料。
十大兵镇成立之初,因符合唐朝发展大计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节度使们后来渐渐大权独揽,变得尾大不掉,一如当年诸侯藩国。即使在唐玄宗时期,边镇十节共计拥兵四十九万,已远远超过中央禁军的十二万,这显然埋下了一颗大雷。
但在繁华似锦的开元盛世,这颗雷被深深埋着,尚处于隐不可显的阶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