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5(1 / 1)

加入书签

螺等,都是赶海时捡的。

像今早赶海就拾了不少小沙蟹,一篓子约莫四五斤,李母拿回家冲洗干净后,拿盐和酒腌制了,过几天去集市摆摊时可以卖。

早知道徐茵会来,她就不腌了,毕竟新鲜炒的味道更鲜。

徐茵看了之后沉默半晌,忍不住问:“有没有大点的?比如大虾、黄鱼、带鱼、乌贼、梭子蟹什么的,钱我带足了的,你们只管放心。”

李母愣了一下,继而失笑:“我们这里哪里拿得到你说的这些。”

“……”

听她解释了一番,徐茵才知道,后海村不过是海湾通进来的一个小地方,充其量就是个海湾角角,离真正的大海其实还很远。

这边的渔民,主要是靠赶海捡点小海鲜,去集市卖了换粮换肉的,毕竟这里都是盐碱地,种不了庄稼。

集体渔船出海倒是能捕到徐茵说的那种大海鲜,但往往才运回来,还没下码头,就被大厂、供销社等一些国有单位采购去了。

个人小渔船一般只在海湾口打转,能捕到的品种极其有限。

不过就算真的捕到大型的鱼虾蟹,也是去城里找买家,不大会在村里卖。

徐茵:“……”

万万没想到会是这样。

难怪徐母总吐槽,亲家穷得只会拿些海带、泥螺当节礼,那是因为他们真的就只有这些。

心口突然有些发堵。

都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从字面听来,似乎挺富足自在,可真的融入到了这个环境,才知道有多艰难。

“现在比以前好过多了。”李母倒是挺乐观,“尤其今年,承包了滩涂以后,不用等着退潮赶海了,咱家养了泥螺、蚬子、蛏子,养到过年卖个好价钱。平日赶海捡的就当挣外快了。茵茵啊,你回去和亲家母说,咱家欠的钱,年前就能还上一部分。正月里物价贵,卖得好还能再还一些,不会拖太久的。”

徐茵忙道:“钱的事不着急,慢慢来好了,滩涂养殖要能做起来,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稳定,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是呢是呢,我们就盼着有个稳定的营生,赶海总归是老天爷赏饭吃,风和日丽的时候觉不出什么,遇到台风天就知道吃这碗饭有多难了。”

通过聊天,徐茵总算搞明白了后海村拥有的海鲜品种:

就一些赶海易得的小海鲜,比如虾米、泥螺、蛏子、蛤蜊、沙蟹、海带、紫菜等。

价钱倒是便宜得很,一块钱能买不老少,晒了干囤着能吃很久。

其余像她想要买的鲍鱼、扇贝、大对虾、梭子蟹等统统没有。

别说她有钱买不到,后海村的渔民也不常见到,见到了也是稀奇地围观看几眼。

“……”

好家伙!这哪儿像海边嘛,感觉像靠了个假海。

是她天真了,听到靠海就以为什么海鲜都有。

话说回来,主要还是太穷。

要是有渔船……当然,不是那种只能在海湾口打转的小渔船,是那种不惧风浪、能跑远海的大渔船,想吃的那几种海鲜还不是应有尽有?

这么一想,徐茵又精神满满了。

“大娘,上回说的渔业组织筹建得怎么样了?渔船买到了吗?”

她可还是名义上的股东呢。

虽然出资不多、占比不高,那也是股东,有权利关心自个投资的生意。

“巧了,昨天去镇上摆摊,听到有人在说这事。”李母抚掌道,“远洋船听说已经买好了,出海好像定在下个月初。”

“我也听说了。”李家的大儿媳炒了碗黄豆端过来给徐茵当零嘴,顺口接道,“但跑远洋,没那么快回来的。说是起码两三个月,没准年底才回得来。不过年底回来也好,正好分年货。”

徐茵愣了愣:“分年货?”

“是啊,咱们村支书的儿子也入股了,前不久去打听回来说头一年没钱分,但多少会分点东西,那也就捕回来的海货了。”

“……”

这么说,她年底就有大鱼大虾大蟹吃了?

哦也!没白跑这一趟!

第37章 八零极品小姑子(37)

事实上也没白跑。

走之前,她买了好几种小海鲜,干的腌的都有。

把李家的存货清空不说,还问后海村其他人家买了不少。

像海带、紫菜这种,晒干了分量很轻,厚厚一摞连徐茵都能轻轻松松提在手上。

李家二老担心她买多了,回头吃不完浪费。

徐茵解释说不全是自己吃,多的打算带去桐城换点别的东西。

他们就不再说什么了,她要多少就给多少。

只是这么多东西,自行车怎么载?

二老本想让儿子去支书家借辆板车来送徐茵回去。

徐茵忙说不用,问李家借了两个大竹筐、两个小竹篓,竹筐用粗麻绳拴在一起架在后座上,装着两坛泥螺的竹篓挂车龙头。

“谢谢大爷、大娘,我先回去了,桐城回来我再来看你们。”

后海村出来后,趁四下无人,她把两个大竹筐放进系统仓库,又把竹篓里的泥螺坛子也放进去,换了两包海带干和虾皮出来,然后叮铃铃地骑去了大岙村。

昨晚恶补了一通桐城的地理环境,基本以平原为主,郊外还有个大湖,附近的村民以养湖羊、湖鸭为生。

四面即使有山,也是种茶叶的小山丘,所以她打算去大岙村进点山货,卖了以后换点桐城的湖羊肉、湖鸭肉还有茶叶回来。

实在卖不动也不要紧,留给哥嫂添道菜。

耿外婆看到她来,自是十分高兴,还怪她来就来,带什么纸包。

徐茵就说是一些海味,天热了冲汤喝很下饭,又说过两天想去桐城看望哥嫂,想收点山货带去。

耿外婆二话不说就把家里有的山货拿出来,挑卖相好的塞到她拎来的竹篓里。

徐茵要给钱,婆媳俩坚决不要。

“咱家这些你只管拿去,不够我再去别家问问。”

李阿香坚持不收钱,徐茵只好作罢,想着回头看看能不能多弄点湖羊、湖鸭回来,送外婆一家尝尝。

“你在家陪外婆聊会儿天,我去给你问问其他家都有什么。”李阿香摘了围裙问道,“你是只要菌子、笋干,还是别的也要?”

“都要。反正一共收这么多钱。”徐茵给了舅妈五张大团结。

“行,我有数了。”

李阿香的动作很快,徐茵还没跟外婆聊尽兴,她就拖着两个大布袋回来了。

一个布袋里装的是笋干,有两个品种,一种是大毛笋晒的笋干片,一种是石笋干,细细长长整颗晒的。毛笋干炖肉最香,石笋干煲汤为一绝。

“毛笋干三十斤,小石笋凑了五十斤。都是最近刚晒的,新鲜度你放心。够不够?不够我再去下面问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