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73(1 / 1)

加入书签

吗?”

“三妹想买针线?针线家里不是有吗?”

“不是这个针线,是绣花用的,三妹想和梨花姐姐一样绣花。梨花姐姐说,绣花能换钱,三妹绣了花换了钱,给大嫂买漂亮的珠花。”

徐茵一把抱起她,亲了亲她软乎乎的小脸蛋说:“哎呀我们三妹好懂事呀!可三妹还小,绣花会不会太早了?”

三妹被夸得有些羞涩:“梨花姐姐就是四岁开始学的。”

“……”

徐茵瞬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后来碰到梨花娘,听她说她家梨花确实是四岁开始拿绣花针,三四年练下来,能绣一些简单花样了,拿去绣楼多少能换个几文钱。还说三妹愿意学,她可以教的。

“姑娘家嘛,有一手好绣艺,到年纪说亲也方便,嫁了人接点绣活贴补家用,婆家没有不喜欢的。”

徐茵听梨花娘这么说,一时拿不准主意。

依她的思维,四五岁的小女孩儿,正是蹦蹦跳跳扑蝴蝶玩的年纪,拿着针线绣花未免太虐了吧。

可梨花娘的说法放在当下也没错:姑娘家有门手艺,未来嫁到婆家不用仰人鼻息。

再者说,现代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学画画、练舞蹈、弹钢琴,眼下没这个条件,拿绣花当兴趣也未尝不可。

加上三妹对识字背书兴趣不大。

刚开始几天还能端坐着学几个,新鲜劲一过,坐不了五分钟就滑下凳子跑出去喂鸡、喂鱼了。

农活干得有模有样,就是不愿意坐下来识字背书。

徐茵:这妥妥的学渣潜质啊。

倘若绣花能让她坐得住,那就学吧!

于是,赶集那天,她让三妹自己挑了一套绣花用的工具以及一些练手的瑕疵布。

回家后,裁了块浅蓝色的麻布,给她做了个小挎包。绣花用的一应物品装里头,不怕在路上遗失了。

次日都不用徐茵提醒,小姑娘就背着心爱的小挎包,蹦蹦跳跳地去梨花家学绣花了。

徐茵跟在她后面,目送了一路,心情颇为复杂。

终于理解后世的家长,为什么送一年级的娃开学报到,要驻足张望、动不动拍照留念了。

她现在就有种老母亲送孩子上学的感觉。

“英雄兄弟!英雄兄弟!”

徐茵回头一看是石峰,他又来给她家送柴了。

说了很多次别再送了,可他们几个,嘴上应着“好好好”,依然雷打不动天天送。

“你爹娘最近身体好吧?”

“好着咧,喝了你让二郎送来的草药,这几天降温都没见咳嗽。”

“年纪大了抵抗力弱,早晚记得添衣。还有,草药也不是万能的,换季了熬点喝喝预防受寒,关键还得靠平时……”

徐茵说了些养身小常识。

上个小世界为了苟住小命,关注了不少养身公众号,睡前看几篇,搁古代也算半个理论专家了。

石峰边听边点头,蓦地,他一拍额:“忘了跟兄弟你说个事。咱们这儿可能又要来一批逃难的人了。早上我去镇上卖柴听到的消息。”

“峰哥!英雄老弟!大事不妙!”

这时,石丰年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出大事了!同兴府暴乱了!有人揭竿起义,推倒城门跟那些兵打起来了!听说死了好多人。朝廷派兵来镇压,有不少乱民逃东宣府来了,咱们这儿怕是平静不了多久了。”

第274章 恶毒女配逃荒种田(25)

“为何这么说?”徐茵问。

“能开的荒地总共就那么些,前头大山里安置三批了。咱们这儿之所以没再带人来,那不是托了英雄兄弟你的福吗?县衙的人记着你的人情咧。”石丰年说起听来的小道消息。

“可眼下不行了,逃来东宣府的人越来越多,咱们这片荒地不少,肯定还会安置更多的人过来。我倒不是不愿意他们来,和咱们一样,都是家乡遭灾没办法才逃荒的。可大家都在说,这批人里混了不少参与暴动的乱民,凶神恶煞似的。咱们这儿老的老、小的小,遇到这种人,可怎么办哦!”

徐茵似笑非笑地看他一眼:“怕什么!拿出你当时手握长刀、劫粮劫水的凶悍劲来!”

“……”石丰年哀嚎一声,差点给跪下,“英雄老弟——别翻旧账了行不?为这事,我挨我爹揍了不知多少回了!”

“哈哈哈哈……”

笑声冲淡了不少坏消息带给人的阴霾。

可衙门要真的带人来这里开荒,他们拦不住,也没有拦的资格。

谁愿意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到别处开荒?无非是家乡遭灾,无可奈何的举措。

“照这么说,同兴府的灾情还未得到缓解?”

“可不是么,听说最惨的村,迄今为止还没下过一滴雨。府城里好一些,可雨水也少。幸好咱们当时没去府城,直接来了东宣府,不然还不知道在哪儿讨水喝呢!”

听石丰年这么说,徐茵不禁想到王大牛一家,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

……

听闻还要有灾民来这里开荒,现有的家庭户聚集起来开了个碰头会。

“英雄老弟,你脑袋瓜子聪明,主意多,你给大家说两句,教教咱们怎么提防。”

徐茵斟酌了半晌:“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

她觉得光是开荒,并不能从根子上缓解大家贫窘的困境。

尤其得知同兴府的灾情,不仅没缓解,反而更严重。天灾导致人祸不断,这样的情况,还不知要持续多久。

既然朝廷给出了三年宽限的开荒政策,逃到这里的灾民,多数打算三年后再返乡。

这么一来,木头屋、草篷顶终究不长久。

眼下才只是夏末秋初,等入了冬,万一来场雪,把房顶压塌了怎么办?

是以,这些天她一直在考虑烧窑的事。

前几天去赶集,路遇上次那个衙役,顺便跟他打听普通老百姓烧窑算不算犯法。

衙役当即笑起来,表示烧窑是个技术活,哪是老百姓想干就能干的。真有这样的人,还会是小老百姓吗?都去府城发大财了。

听衙役这个公务员都这么说,想来是能烧的。

她考察过周边的土壤,对耕种来说未必是良田,但烧砖瓦还是比较合适的。

加上这山本身就是柴山,最不缺的就是柴,柴烧炭、炭烧砖。等第一批砖瓦烧出来,先改建住房。

改善了住房,多的运出去换钱买粮,劣等地收成差,但有个副业分担生活压力,吃饱想必没问题。

大伙儿听完挠挠头:“可我们不会啊!”

“我会!我来指导大家。就看大家愿不愿意尝试。”

“这还用问嘛!有赚钱的营生,谁会不愿意?”

“英雄你说什么就什么!我们跟着你干!”

“对!干就完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