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09(1 / 1)

加入书签

“这么多?”崔仲贵惊讶得差点滑下田埂。

回过神又问:“什么叫开始得太晚?收成好难道不是因为风调雨顺?”

“这当然也是原因,但没有大嫂想出来的沤肥法,风调雨顺的年景,也没有这么好的收成啊。”

崔季康因这事对大嫂彻底改观,荣登老崔家唯一一个“大嫂吹”。

不过他性子腼腆,路上即使遇到徐茵,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囫囵喊一声“大嫂”就低着头匆匆跑了。

恐怕连徐茵都没想到,这么个腼腆少年会在人前如此力挺自己。

崔仲贵听完小弟一阵叭叭解说,震惊的同时,心头感慨万千。

半年前,谁会料到好吃懒做的长嫂,会有这样的能耐?

以至于回到米店上工,心情仍有些激荡。

等顾客少些了,忍不住跟掌柜说起大洼村今年的收成情况。

掌柜的还没说啥,一旁买米的顾客吃惊不小:“一亩地至少增产一石?真的假的?哪个村啊?”

“……”

大洼村出名了!

确切地说,是大洼村集体学会的沤肥法出名了!

外村人都想涌过来学习——究竟是怎样的堆肥法,竟然能让亩产增加一石有余!

这么一来,把清河县县令惊动了。

徐茵最近一直没下地。

自从小瑾同志腿伤痊愈后,他一人包圆了地里的活。

家里的活,像砍柴、挑水、给屋前屋后的菜地浇水施肥等重活也都不让她碰,他忙的时候,也让她放着等他回来做。

得闲还跟她抢扫地、洗衣服的活。

徐茵:“……”

姐太闲了!

貌似除了做饭,没什么属于她的活了。

这也是因为他炒菜没她好吃,不然怕是也难逃被抢的命运。

没事可干,她就片了一批篾条打算编两把躺椅,和小瑾同志一人一把,夏天乘凉、冬天晒太阳。

这天,两人吃过早饭,崔孟瑾去给大豆地做最后一遍追肥,之后就等秋收了,徐茵给他装了一壶野菊花泡的茶,还用干净的油纸包了几块桂花糕,饿了能垫垫肚子。

入秋后,山里的野桂花开得可旺了。

她摘回来不少,晒了桂花干,腌了糖桂花,做点心时放一点,香得很。

送走男人,她收拾干净灶房,坐下来继续编躺椅。

旁边的小几子上,放着一壶菊花茶、一碟晒干的野果片和桂花糕。

渴了喝口茶,饿了吃块糕,嘴巴没味了含片野果干,惬意啊!就差来首舒缓的轻音乐了。

就在这时,里正领着身着官服的县令登门了。

徐茵:“……”

忍不住给了里正一个控诉的小眼神:下次能不能先给个提示再上门?每次都这么突兀。

里正却激动得很。

他当了这么多年里正,还是头一次接待县官,激动得心都快飞出嗓子眼了,根本没接收到徐茵怨艾的小眼神。

周志海在县令这把交椅上已经坐了七八年了。

和他同年从仕的同僚,早的四五年前就升迁去做京官了,晚的也在近几年一一受上峰赏识、提拔。

唯独他换了两任地方,依然还是个小小的七品县令,平调的几个县,一个比一个穷。

他是真渴望干出一番事业、青云直上啊!

可窝在这小小清河县,能干出什么政绩?

前几天听师爷说下边有个叫大洼村的小山村,有村民发明了一种能让庄稼作物产量提升的肥料。

据说,发明这个肥料的村民家,今夏收割的水稻,亩产至少增了一石。

高粱、粟米、大豆虽然还不到收割的时候,但从目前看来,增产也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这让周县令大喜过望,如果是真的,这简直就是送到他眼前的政绩啊!

只要消息查证属实,他就写奏折上报朝廷,升职加官指日可待!

第1032章 农门福女的懒馋坏大嫂(28)

于是,让师爷留守县衙,他亲自来大洼村求证此则传闻真假。

既要上报朝廷,可容不得一丝虚假,否则就不是给自己升官加码,而是招祸了。

“孟瑾家的,周大人乃我清河县县令。”里正热络地介绍,“他清廉爱民,得知我们村庄稼今年有望大丰收,特地前来巡视。这一路过来,数你家田里的庄稼长势最好,我与周大人说了实话,新式肥正是你想出来的。周大人便想详细问你几句,你不用怕,如实回话就是了。”

徐茵:“……”

这咋如实回话啊?

她为了提高产量,光明正大吃上干饭、吃得饱饭,除了新式沤肥法,浸泡种子的水还掺了一丢丢灵湖水。

实话肯定不能百分百说。

徐茵总结前几个小世界种田的心得和经验,除了新式沤肥法以外,斟酌着又说了几点提高产量的方法:

“回大人,高粱和大豆种下去之前,民妇特地挑的最饱满的种子,底子好,长出来的芽苗也尤为茁壮。”

“追肥时不能太靠近根部,也别一次施太多,好比人吃饭,一顿吃太多容易撑着,倒不如少吃多餐,肥也一样,宁可薄肥勤施,反而有利于庄稼吸收。”

“大人既然去过民妇家的田,想必也看到了田里的鸡鸭。鸡鸭以草籽、虫子为生,把它们放养在田里,不仅能除草,还能除虫害。另外,民妇当家的还从山上抓了几只灰喜鹊,给它们脚上拴一条长长的细藤,藤的另一端绑在田边树枝上,它们饿了会飞入田里吃叶子上的成虫、虫卵,饱了就在树上栖息。虫害少了,庄稼可不就长得好了?”

“妙哉!妙哉!”

周县令边听边抚着胡子迭声称赞。

方才听里正说,想出新式肥的居然是个村妇,心里不禁嘀咕:一个妇道人家,怎么可能想得出提高作物产量的方法,这不是瞎胡闹么!

此时此刻,他倒是一扫原先的轻视慢待。

哪怕她说的这些,让从小不碰农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周志海听得不是太懂,但就凭她家田里的庄稼长势最好,且今夏的水稻亩产确实增加了一石半,就觉得她说得有道理极了!

写下来!

她说的一二三点统统写下来!

本季度的奏折终于不用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想内容了,现成内容不就在此?

周县令按捺着内心的狂喜,让随行书吏赶紧拿出文房四宝,把徐茵说的这些一五一十记载下来。

当然,他不会说是要作为政绩写入奏折呈给陛下,而是说其他地方的百姓,还不知道这些方法,得告诉他们,并派人去教他们,让他们也能种出增产的粮食、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里正顺着县令的话,拍了好大一通马屁。

这时,崔孟瑾回来了。

他给大豆地施完肥,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