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24(1 / 1)

加入书签

三五倍地偿还束脩费。可惜你小妹去了京城就没音讯了,不然让她给你出,她指定不会像你大嫂一样……”

“娘,大嫂说不用我还钱,只要我好好念书走正道就行。”

“她现在肯定这么说,将来谁晓得……再说,老三你去读书了,家里的田地怎么办?你二哥娶了媳妇忘了娘,你忍心娘一个人在家种这么多地?”

崔氏想想就很绝望,后悔把老大一家分出去了。

就算大儿媳妇懒的不干活,大儿子勤快得很,看看他家现在这么多地,除了农忙时雇人帮忙,平时可都他一个人在干,滚刀肉儿媳妇就知道偷懒。

崔季康到这会儿也听出意味了,神情失落:“娘,你其实不是担心大嫂将来会对我怎么样,而是担心我去读书了家里没人种田吧?”

崔氏嗫嚅道:“这是事实嘛。”

“娘放心,农忙时我会回家,平时娘要是忙不过来,可以雇人帮忙,如今产量高了,增收的几石粮拿出来当报酬,很多人愿意帮忙。”

“……”

完了!

小儿子跟自己离心了!

崔氏就知道,不该送小儿子去大儿子家学劳什子识字,这下好了,字认识了,心也离了。

她现在无比盼望小女儿衣锦还乡,回来给自己撑腰。

她一个人太难了!斗不过滚刀肉儿媳妇啊!

三年后——

“好消息!好消息!新皇登基开恩科啦!”

“真的?”

“那还有假!城门口都贴出告示了!”

一众学子奔走相告。

新皇登基,于民有利的新政推行了好几项,首当其冲就是把官员队伍中那些不事生产、又抢人功劳的蛀虫给清了一批。

当年借着新式沤肥法升官的周志海首当其冲。

其他官员也撸了一大串。

这么一来,可用之人就少了。

于是开了这次恩科。

崔季康背着书袋准备回家,即将农忙,他要回家帮忙秋收。

“崔弟,你听说了吗?县城门外张贴了告示,新皇登基,为天下学子广开恩科,不必等两年后了,我们今年就能参加乡试!”

“对啊季康,你怎么还回家?留在书院抓紧苦读参加乡试去啊!”

崔季康犹豫道:“我还不知道今年报不报名,得先跟家人商量。”

“商量啥呀!开恩科等于多个机会,你县试可是考了第三名,我们这些三十名的都打算报名乡试,你竟然还在犹豫?”

“是啊崔弟,恩科可不常有,兴许我们这辈子就遇到这一次。新皇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就去试试吧。哪怕没考中,也能发现自身不足,两年后再去考也多了份把握。若是中了,岂不是省了两年光阴?”

“唉,算了,崔弟可能觉得他年龄尚小,再蹉跎两年也来得及。不像我们……”

“倒也是……”

在同窗或惋惜、或不解、或觉得少了个竞争对手的庆幸目光中,崔季康背着书袋步履沉重地回大洼村。

他知道他娘肯定不赞同他去州府参加乡试,一来路上盘缠要不少钱,二来正值秋收,家里等着他回去帮忙。

这三年以来,他瞧出娘的意思:读书可以,只要别问她拿钱、别耽误地里的活,随便他怎么读。

哪怕他考上了秀才,为家里免了两个人的赋税,她娘高兴归高兴,逢人也夸他,但依旧觉得读书不能耽误地里的活,农忙必须赶回来帮家里收粮食。总担心他万一考不上呢?不还得回来干活?

他不是不愿意干活,只要时间不冲突,他很乐意回家参加夏收、秋收。

看着丰收的场景,总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可乡试就秋收后没几天,他若回家秋收,就没法准备考试。即使这次不参加,两年后依然要面临这个问题。他该怎么开口娘才会答应他去考试?

“季康?”

徐茵抱着五个月的儿子去村口王婆子家订豆腐回来,远远看到小叔子垂头耷脑地走来,脚步慢吞吞的,似乎有什么难题困扰着他。

“怎么这个时候回来?午饭吃了吗?”

这会儿早就过中午饭点了,徐茵看他这副样子,不像是吃过饭的样子,肯定很早就从书院出发了,在路上踌躇很久了吧,脸蛋都晒红了。

第1048章 农门福女的懒馋坏大嫂(44)

“是不是有什么难处?挨老师批评了?被同窗排挤了?没钱吃饭了?还是……”

“噗噗……”

小崽子趴在她肩头,冲崔季康吐着泡泡。

徐茵无奈地拿手帕给他擦了擦嘴,这小子最近开始长牙了,唾液分泌多,动不动就爱吐泡泡。

“不是的大嫂。”崔季康涨红着脸忙不迭摆手解释,“是新皇登基广开恩科,师兄们都打算报名参加乡试,我……”

“开恩科?那是好事啊!不考白不考,当然考了!万一考上了呢。没考上也不打紧,你还小,才十四呢,不着急,但多一次机会总是好的。”

徐茵二话没说,摸出一个钱袋塞到他手里:“拿着,给你当盘缠。够不够也就这些,省着点花。大嫂家里准备秋收后盖房子,回头给你留一间敞亮的书房。你安心备考去,依我说,学业紧张暂时就别回家了,地里的活婆婆忙不过来,我会替她雇几个人帮忙的。”

“谢谢大嫂。”

“谢啥!”

只要婆婆别总在背后骂她滚刀肉就好,嫌她带坏了家里的长子、幼子就好。

徐茵摆摆手,抱着儿子大步流星回家。

她刚去虎子家定了一板豆腐、两斤豆腐泡。

秋收了,她娘家那边肯定会来几个壮劳力帮她家收粮食,人多菜也得多备点。

“你小子别总啃娘的肩膀,脏不脏?”

到家给儿子喂了几口水,塞了一根自制的磨牙棒饼干给他,崔孟瑾也回来了。

他刚去旱地转了转,看高粱、大豆还要几天收割。

歇一会儿就去荷塘边那片地掰玉米、刨芋头。

这三年来,两口子把荷塘四周的地全部开出来,肥成了水田,没有上等也有中等。

买了个湖塘白得这么多良田,把村里人羡慕得不行,馋得他们也想买湖塘了,湖里种藕养鱼,湖边开成水田,多好啊!

不过自从三年前大小洼村搞起了集体荷塘,村里的湖塘不轻易往外卖了,大家看着唯一属于私人的崔孟瑾家的荷塘,当真羡慕啊!

可也只能羡慕羡慕,没人敢在背后说三道四,一来集体荷塘让家家户户都赚到了比去镇上打短工还要多的银子,二来新式沤肥法让他们庄稼增产、吃上了干饭。便是刨开这份人情,就孟瑾媳妇那一脚踹飞一头成年野猪的彪悍身手,他们也不敢闹啊。

所以,徐茵家这几年一直过得很安逸。

“脸都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