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40(1 / 1)

加入书签

过去。

她堂堂大股东,还得替二股东擦屁股,容易么!

……

忙忙碌碌的日子过起来飞快。

转眼到了万物凋零的深秋。

药师庵种在后山的萝卜、冬菜熟了,树林里的松果、板栗、枣子也到了采摘季节。

徐茵把庵门一关,挂上“今明晒秋,歇业两日”的告示牌,带着大伙儿去后山采收了。

说实话,自从黄志仁被她一脚踹下山以后,那些富家子弟就再没来过了,当时在场的估计吓得不轻,没在场的听在场的一番夸张描述也不敢来找茬。

而山下的村民,在明慧师太当主持的时候,倒是经常上来烧香拜佛,虞圆圆接任主持后,尤其是明慧师太圆寂后,经常为了几个城里来的贵客轰走他们这些没钱买供品的穷村民,渐渐的,就不怎么上来了。

如今药师庵回归正常,即便尼姑们在下山化缘或采办物资时告知过山下村民,但正儿八经来庵里求神拜佛做法事的依然不多。

徐茵对此也不在乎,她接管药师庵,做这个庵的主持,又不是真想当尼姑的头头、宣扬佛教,而是想给自己以及来到这个庵的可怜女子们打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庇护之所。

但她不在乎,其他人在乎啊!

大家担心关门两日,本就不多的香火钱会不会更少?长此以往,岂不是要饿死了?

“饿不死!”徐茵安抚她们,“蔬菜瓜果自己种,米面粮油暂时不能自给自足,拿吃不完的山货和我们自己做的药粉、药膏去换。”

山货能换钱她们知道,可那些颜色绿了吧唧、味道古怪难闻的药膏真能换钱?

“当然!我不是跟你们说过,我把最容易做的脚气膏带去城里药馆寄卖了,那一小坛总共卖了五个大洋,让清缘记到账上了,咱们庵的账面余额,并不曾减少,这下你们放心了?”

众女尼齐齐看向徐盼儿,见她笑着点点头,欢喜地低呼:

“太好了!”

“没想到后山都能找到的草药捣成药膏能卖这么多钱?”

“那我们以后永远不愁饿肚子了!”

“但我们得保密,严守药方!”

“对对对!不能让外人知道!否则没法靠这个赚钱了!”

都不用徐茵叮嘱,大伙儿自发地想到了配方的重要性,主动站在后院天井,当着青天白日举掌盟誓绝不外传,谁若外传就天打雷劈。

周师姑虽然也发誓了,但心里对这个脚气膏的配方很是好奇。

可惜她们几个不是捣药组的,是采摘组的,采回去后交给炮制组清理、晾晒,然后才是捣药组的活。

要是能分到捣药组就好了,这样就知道脚气膏是怎么做出来的、具体是哪几味药材做的了,回头找机会悄悄卖给城里的药铺,应该能换不少钱。小小一坛都能卖五个大洋,那要是配方呢?

周师姑动了心思,一扫以前的懒散,在干活中表现得十分积极,想让徐茵看到她的转变、然后给她调个岗位,最好能调到能接触配方的核心岗位去。

徐茵:想什么美事呢!

就算她没有藏着掖着这几种常用药的配方,但也没打算让周师姑几个接触核心工序。

她还想把脚气膏、解热散、金创粉这几款价廉物美的常用药,打造成药师庵的特色产品呢。

一开始,徐茵没打算推脚气膏的,这不后山挖到了苦参和黄柏,庵里有几个尼姑,小时候家里穷,没自己的鞋子,都是兄弟姐妹几个共穿一双,一来二去染上了脚气。徐茵也是无意中发现,想到后山有现成草药可以制脚气膏,就带着她们做了。

做多了就带去药馆寄卖,没想到比金疮粉、解热散卖的都要好。

这不,闭庵秋收了两天,竟然还有顾客一路打听到了药师庵。

“请问,徐氏药馆卖的一涂就灵脚气膏是贵庵做的吗?还有吗?”

收了一个铜板给他带路的村民好生纳闷:“药师庵供奉着药王菩萨、药师如来没错,但什么时候还卖起药了?真的灵吗?”

“灵!我是听我媳妇娘家兄弟的嫂子的妯娌说的,她在徐氏药馆看病的时候,顺便买了几贴脚气膏,贴了三天,脚气就好了七七八八,而且一直没复发。”

“这么灵啊?”

“是啊!不然我会大老远跑这里来?我这脚气严重到走路都痒,干活干一半,就想坐下来挠。药也吃过、粉也抹过、药膏也贴过,凡是能治脚气的法子都想过了,没用,没几天又复发了。这次也是听亲戚说,徐氏药馆的脚气膏很灵,才特地来海城买的,结果说卖完了,见我实在着急,才告诉我,脚气膏是药师庵的大师放在他们店里寄卖的,是药师庵的产品,用的是菩萨跟前开过光的药材,难怪效果这么好。”

“……”

第1169章 风月女配民国种田(21)

这么一来,好家伙,城里的百姓都上药师庵来求药了。

去药馆只能买药,去药师庵不仅能买药,还能求菩萨保佑。

路远怕什么!爬山怕什么!

心诚则灵,求药拜佛双管齐下,病不就好得更快了?

药师庵的香火就这么旺了起来。

庵里的尼姑们是最高兴的。虽然徐茵一再跟她们保证:药师庵一定能自给自足,但她们心里多少还是有顾虑的,别看佛门远离俗世,其实和店铺一样——都讲究一个“门庭若市”。

就问普天下哪家寺庙不喜欢香客多?不欢迎香客到访?香客多意味着香火旺,香火旺意味着庙里僧尼们的日子好。

尼姑们高兴得干什么都有劲,徐茵却暗自庆幸接手后订了一条庵规:

来庵里许愿还愿,一律不准烧香,莫把庵里弄得烟熏火燎的,既不环保还容易引发山火。

香客们没钱买糕点等供品,供一把自家种的蔬菜瓜果也没事。再不济,供几颗菜种子也行,总之心意到了就行,菩萨是不会介意这些的。

她带着尼姑们在庵前庵后种了很多花草,种的最多的当数多肉。多肉这时候还不叫多肉,叫宝石花,像极了观音菩萨的莲花座。

庵里的女尼们每天都挑长势最好的几盆宝石花,供在佛前,让宝石花淡淡的清香萦绕庵堂,这不比烧香更舒服?

香客们起初很不适应,哪有来尼姑庵拜佛不上香的?菩萨不会怪罪吗?

后来用了庵里求的药,发现真如外界说的很灵,渐渐的,大家都习惯了,每次来都不带香、改带水果蔬菜素糕点了,走的时候带一片庵里回赠的宝石花的花瓣回去。

“我们主持说,宝石花是佛界吉花,它的花瓣似叶非叶似花非花,小小一片插在泥里就能活,而且能繁殖一大堆。今后你们来还愿,无需带别的供品,带一颗繁殖的宝石花前来,菩萨比什么都高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