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成效显著(2 / 2)

加入书签

但是古代农民种地,一旦遇到旱涝、蝗灾、霜冻、狂风等自然灾难,最后农作物收成也是变得零星可怜。又如农民遇到军阀混战或者战争年代,不仅房屋被践踏,流离失所,还有当劳役与兵役,农民怎么活得舒服呢?

古代农民除了体力上的辛苦,还要受着封建王朝的盘剥。古代的自耕农、佣工、雇农都被朝廷编入户籍,也就是有自己的户口,称为编户齐民。农民都要对国家承担交税与服徭役的义务。古代赋税在清朝“摊丁入亩”之前,一般都是人头税。古代种地都讲究人多力量大,农民都喜欢多生孩子换得更多种地劳动力,但是孩子生得越多交的税也就越多。

和平年代每年有两三个月为朝廷造桥修路、修城墙、治理河渠、转输漕谷等无偿劳动,官府包吃饭,但是无工资可以领,相当于无偿帮政府一个月的活儿。之后,就是为朝廷服兵役,服役一般是两年。战争时候服徭役更多,服兵役一般都是死在外面回不了。

古代赋税制度,在王朝建立初期,对农民剥削都是比较轻。但伴随着王朝政权的巩固,社会经济的发展,朝廷统治者生活也是日益奢侈与生活腐化,朝廷、地主和官吏的剥削对农民盘剥也日趋严重。当朝廷赋税沉重,交不起税的自耕农,也往往舍弃了自己土地,沦为地主家的佃农,以寻求地主能帮自己“逃税漏税”,逃避赋税。

这样,在朝廷统治中后期,都会掀起土地兼并的狂潮。享有特权的皇室贵族与官僚们大量兼并土地,采取各种手段偷税漏税不交税,一切税赋让穷苦农民扛。穷苦的农民为了逃税,举家逃亡,这样一些人烟稠密的村庄成为无人区,昔日肥沃的土地变为荒地。

这样一来,由于赋税严重,底层百姓生活很困苦,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年能有半年的口粮就不错了,饥荒时候就靠野草、草根、坚果充饥,甚至很多人连这些东西都吃不上,也有些地方有人吃人的野蛮现象发生。虽然在正史很少见,但是在文人的诗歌、笔记、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却经常见。

王朝统治的中后期一些陷入绝境的农民爆发的巨大能量,把一个朝代推翻,把社会秩序重新弄乱,然后一切重新洗牌,再建立一个新的朝代,陷入“圆周率”当中!

所以古代农民赋税与徭役负担重,绝对没有诗情画意,所谓田园风光都是陶渊明一样文人笔下对官场复杂人际关系的抨击与对浪漫自由生活的向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