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统一之战3(2 / 2)

加入书签

古代王朝盛行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的极端腐朽思想。可是,事实上并非如此,也就让忠君的悖论愈显突出。

古代书生赶考之后,从秀才到举人,再到状元、榜眼、探花等,需要慢慢往上考,考中之后,才能做官。有的做了有职无权的官,有的做了有职有权的官,但不管什么样的官都会领到朝廷的俸禄,会成为朝廷内的人员,充分享受朝廷内的好处。他们不会像书本里写的那样,要忠君,不能对君主横加指责,更不能随便诋毁君主,而是能提意见就提意见,即便冒死也要进谏,还要把这种行为当成忠君爱国。

不过,能够和皇帝说上话的官员并不多。在宋代,只有具备上书言事资格的官员才能够给皇帝提意见,才能够和皇帝说话,其他的官员根本无法给皇帝提意见。不过,他们大多抱着忠君的思想,要替皇帝分忧。

事实上,很多官员只是在做官,却不是在给皇帝提意见。毕竟,能见到皇帝的官员并不多,大多都是文武大臣,而见不到皇帝的官员非常多。他们都要忠君,都要遵守古代官场秩序,遵守法律和道德标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们大多只是维持了表面上的和谐与稳定,却并不会那么稳定。他们会互相倾轧,拉帮结派,通过利益往来确立关系,结成牢固的朋党,有时候出现宦官专权、外戚专政、朋党之争,变法派和守旧派的争斗等,目的很单纯,都是为了获得朝堂发言的话语权,而不会为了天下苍生,也不是为了表现忠君思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