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天湖净寺的传奇》(1 / 2)

加入书签

在福建沙县夏茂镇,有一座神秘而宁静的寺庙——天湖净寺。它坐落在镇南15华里的曹坑山山腰,海拔853米。这里群山环抱,苍松翠柏,茂林修竹。寺前寺后大片的杉木林常年葱郁,围墙内的棕榈、梧桐、修竹将寺院点缀得青翠幽雅。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下,远处近处烟云浩淼,似镜似湖,霞光万道,水天一色,把寺前寺后映衬得金碧辉煌,“天湖”也由此得名。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荒芜之地。直到有一天,一位名叫慧空的大师云游至此。慧空大师自幼便对佛法有着深厚的兴趣和极高的悟性。

慧空大师年少时,便踏上了修行之路。他游历四方,拜访名山大川,寻求佛法的真谛。起初,他在一座古老的寺庙中学习经文和佛法要义,日夜苦读,深思冥想。在那段时间里,他常常独自一人在禅房内打坐,专注于内心的修行。

有一次,慧空大师在山中遇到了一位神秘的高僧。高僧见他慧根深厚,便传授了他一些独特的修行法门和心得。慧空大师如获至宝,他回到寺庙后,更加刻苦地修行。按照高僧的教导,他在“筑基炼己”和“炼精化气”阶段,以意守下丹田为主。轻轻想着肚脐下的腹部位置,似守非守,意念切忌过重。

经过长时间的坚持,慧空大师终于感觉到丹田有了气感,小腹慢慢变得饱满,仿佛恢复到了小孩子的那种元气充足的状态,丹田也有了热感和微微跳动的感觉。此时,他对丹田的位置有了更准确的感知。

在入静方面,慧空大师先从数息开始,一呼一吸为一息,同时轻轻意守下丹田。随着入静功夫的深入,他不知不觉变成了随息、观息、止息。虽然外界对胎息有各种神奇的说法,但他深知修行需脚踏实地,不被外界所干扰。

当“筑基炼己”功夫修炼到一定阶段,慧空大师迎来了气通小周天的关键时刻。气从丹田下行至会阴穴,会阴位常常发热、跳动,而逆上尾闾穴则花费了他很长时间。经过不断努力,气接着通过命门穴、夹脊穴、玉枕穴、百会穴、前额至天目穴,最终到达人中穴。在练功中,突然有一天他舌头发麻,拉得很直,被自动吸到上腭,舌下产生大量甘甜的津液。至此,任督二脉接通,气自然地走到了承浆穴、天突穴、膻中穴。然而,膻中穴是一个关卡,气到这里下不去,常常让他觉得胸闷、心窝堵。但慧空大师没有放弃,继续坚持修炼。终于有一天,他突然觉得有一个蚕豆大小的气泡咕噜一下从膻中穴位置下去了,接着丹田部位一片温热并伴有收缩跳动,胸部的堵塞感顿然消失。他真正体会到了张三丰祖师所说的:“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的意境,这个过程也就是“炼精化气”,古人所说的“小药过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