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工业革命基础(1 / 2)
黄立一直希望能够提够工业生产制造的精度,并为此让工匠们制造出了统一的测量工具。
标准化、可替换,这个目标现在看起来有些难。只是套筒式刺刀,下发部队后,还需要随军工匠进行修整,并不完全能够全部通用呢!
更加精密的度量工具,黄立也在搞。比如简易的卡尺,准确到了毫米级。黄立准备继续改进,使其能达到0.1毫米。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要提高工业水平,这些看似很小的地方,却也是一步一步的台阶。
对于万岁的建议,赵平恭谨地记录下来。他也不知道万岁为何如此聪慧,往往随口的建议或指点,就能使很多问题迎刃而解,或是得到很大的改进。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在后世的见识,显然不是当时的人们能够理解,能够获知的。
黄立又看了一会儿,便走到另一边,看着工匠们正在改造的纺纱机。
没有珍妮机的原型可作参考,可通过集体智慧,能同时纺十二锭、十六锭的新式纺纱机还是研制出来。
当然,这还不是尽头。黄立认为还有不断改进提升的空间,特别是在重赏之下,总会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
织布机的飞梭基本研制完成,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不过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也就不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