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03(1 / 1)
('
目的告诉刘据并不难,难的是刘据从中究竟能不能学到真本事。
揭露答案,会有人不在意过程。偏偏刘据最需要学的恰恰是过程。他年纪不小了,八九岁的年纪,半大的小子,再过个几年便要开府,太子这个位子不好坐,尤其是汉武帝的太子。
不难看出刘彻的疑心之重,如今他尚年富力强,又有刘挽在其中周旋,刘彻不会把刘据当作敌人,会满意于刘据的成长,也会高兴刘据越来越有为君的风范。将来呢,刘挽不知道刘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追求长生不老,这样的追求何尝不是在揭露刘彻内心的恐惧。那个时候,刘据已然长大,那个时候刘挽是否在,能否再为刘据和刘彻缓和,刘挽不能确定。她唯一能做的是像给所有人铺路一样,也给刘据准备一条后路。
能力是一个人永远的底气,她想让刘据无论面对的是喜欢他的刘彻也好,忌惮他的刘彻也罢,都可以保全自身。
“姐姐说的话我记下了,我定会仔细的看,多动脑子。”刘据正因为想不透,看不明白刘挽意图,因此想问。但刘挽没有告诉他自有她的道理,如今确定这一点,刘据又怎么会不依不饶非要一个答案不可。
很快,随着藏书楼内的人们将纵火和闹事的人都送入京兆府,新任的京兆府尹依法办事,秉公办理,纵火和闹事者,该服苦役,该关大牢的都关了,所有人都觉得,刘挽如愿以偿了吧,该重开藏书楼了吧。
有人往刘挽那儿递消息,得到刘挽拒绝。
藏书楼的事追根究底是怎么回事?解决几个害群之马想把事情抹去?让刘挽再启藏书楼?难道在世人眼里,寒了的心轻易能暖得回来?
尤其藏书楼闹事的人解决不假,安容处并没有。
在安容处折腾不休的人纵然早被关入大牢,可是越来越多的人在安容处求着安容处开门,这些人是真正无依无靠,无家可归的人。人越聚越多,与之而来众人对刘挽的怨念也越来越深。
安容处她既然开了,天下人都知道有安容处这样一个退路,突然说不开就不开,让他们一时之间都不知如何是好。
对许多人来说,有了希望又绝望是最让他们接受不了的事。
藏书楼内的人,他们求学,盼前程,知晓刘挽不好对付,不敢再用强势的手段逼迫刘挽,他们算是见识到刘挽的果断,说一不二。自明了再继续强迫刘挽,纯纯是火上浇油,他们无法确保刘挽会不会再做出哪样的事儿。
他们通过纵火和闹事的人明白一个道理,刘挽不吃硬,因此他们唯一能想到的是如何想办法通过不同的人劝说刘挽再启藏书楼,万不敢再用胁迫的法子。
然而他们懂得的道理,并不代表无家可归,甚至暗中未必没有推手的人们也这样的理智。而且,以为可以寻得一处容身之地,结果发现是他们想得太美好,并没有所谓的安容处,他们唯一的希望,全由一人来定,如何不让他们愤怒,一怒之下能干哪些事,可想而知。
无处容身的人,开始在长安闹事,抢钱捉人,嘴里叫嚣着如果刘挽再不开安容处,他们未必不会杀人放火。
事情越闹越大,京兆府这边是把一波又一波闹事的人全都捉起,以至于京兆府人满为患,朝堂上的人马上又有话说了,长安突然多了这么多闹事的人,事起之因皆是刘挽,刘彻难道要放任不管吗?
刘彻糊涂吗?他不知道问题所在?
闻朝臣们倒打一耙的话,刘彻嘴角噙笑,透着令人不寒而栗的冷意。
“你们都觉得长安有人作乱,过在朕的公主?”刘彻眼中的冷意都快凝结成霜,他在此时问起,叫一旁的人听在耳中,都打了一个寒颤,指出问题所在的人虽然害怕,想了想终是强硬的答道:“是。”
“依你们所见,该如何解决此事?”刘彻再问。
啊?刘彻到底站哪一边的?
', ' ')('无数疑惑闪过他们的脑子,这个答案无法正面从刘彻那儿得到,刘彻提问他们不得不答,“长公主再开安容处,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
刘挽嗤笑一声,不屑之极,轻蔑之极。
“这是大汉的臣子,大汉的臣子。认同他的人不妨都站出来。”刘彻笑过之后,反而变得平静,一声声听起来像是夸赞的话,连后面的话,无端让人不安。
刘彻到底高兴亦或者不高兴,刘挽用藏书楼和安容处闹出的事情相当的多,刘彻难道没有别的想法?他没有任何的危机感吗?刘挽的影响力是不是太大?
不确定刘彻的心思前,但,对刘挽的影响深有体会的人认为,如果刘彻并未意识到刘挽可以左右天下的事实,他们更应该提醒刘彻,请刘彻出手干涉刘挽,莫要再站在刘挽那一边,为刘挽撑腰。
“陛下,藏书楼的文人士子,安容处无家可归之人,不能再放任不管,否则必将酿成大祸,请陛下出面管管长公主。”
第374章 陛下该担心
到了这样的地步, 无论如何都得道出关键。
刘彻果真一点都不在意刘挽捏着藏书楼和安容处?
藏书楼育天下人才,加上刘挽提出的应试取才之道,诚然各世族都受到影响,一但刘挽育得天下人才, 这些人会不感念刘挽?
更别说刘挽设立安容处, 救济天下苦难的百姓, 这难道不是在收拢人心吗?
得才又有民心, 试问刘挽是在想什么?
试问,刘彻观刘挽行事, 见刘挽影响力如此大, 他心中能安?
不仅如此, 刘挽握天下商贸之重, 诚然盐、酒归于官营,如今刘挽手里的生意,依然是大汉朝里数一数二赚钱的买卖。
有人有钱有兵。对啊,刘挽手里可是有兵的。样样齐全的刘挽, 她有何企图?
刘彻见底下的臣子都依刘挽所预料的一般, 把事情全都推到她的头上,没有一丁点反思如何解决事情的态度。大汉的臣子,大汉的臣子,他们正是这个德性。
试问刘彻怒吗?
怒火中烧!
所以,刘挽提出的官员考核制度相当有必要,否则大汉朝继续让这群人治理, 不出大乱子才怪。
“陛下, 如今之计, 不如请长公主再启藏书楼与安容处?想来只要陛下一声令下, 长公主定会听从。”刘彻不作声, 那怎么行呢,底下的人万万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赶紧出言催促刘彻大可以君以父的名义让刘挽听话做事,绝不能放任刘挽继续关闭藏书楼与安容处。
“你们让朕下令,朕命你们行事时,你们听了吗?”刘彻纵然不想承认,也不能否认一点,底下的这些为臣的并不怎么听他的话,若非刘彻足够强势,他们不定要怎么骑在他的头上作威作福。
他下诏令时,这群人想方设
',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