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所谓情非得已(1 / 2)
其实在八九十年代,乃至于千禧年初这段时间里,华夏很是诞生了一些本土化的经济理论,虽然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学术框架支撑,这些理论在后人看来显得有些匪夷所思,但放在当时的那个特定历史环境下,你却也不能说这些理论一点道理都没有。
比如说那位牟老板提出的“1度理论”。
大意就是社会存量资产犹如烧到99度的水,只要再加1度,就可以沸腾了,而这“最后的1度”,就是以他们南德为代表的某些公司,最擅长的“智慧经济”……当然,杨默更愿意用一种相对保留的态度,把这种“智慧经济”称之为“点子经济”。
虽然这种1度理论很有些“以术替道”的意味在里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那种商品经济循环趋于僵化的年代,更多的好点子的确可以拓展部分固有商品的使用场景,让经济循环加速起来。
又比如说那位牟老板提出来的“第四产业理论”。
大致意思就是以他所在的南德为代表,这些企业从事的既不是投资生产,也不是投资金融业,而是“组织和策划智慧”的第四产业,如果第四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将会极大地有利于国家经济的活跃与发展,并将商品经济从一滩死水中拯救出来。
这乍听之下很有些咨询策划公司的意思,但实际上从具体描述可以看出,这位牟老板想干的事情,就是以民企的身份,以市场商业为切入口,突破各区域之间的种种壁垒,去操作大规模的复合性资源整合。
虽然就杨默来看,这位牟老板想干的事情本质上无非就是投资界需要承担的最基本的资源整合业务,无论如何也不至于新划分出一个新的产业来进行专门描述,而且对方的胃口和心气未免也太大了些,而且很有些掮客的意味在里面,但你要说这全都是一番谬言,那却也未必……还是那句话,如今国内的商品经济最缺的就是流动性。
可问题是……
如果前面两个理论可以看做是既定时代背景下的破局尝试的话,那么最后那个“平稳分蘖”理论,那就真的让杨默很难接受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