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疾在肠胃,火齐所及(2)(1 / 2)

加入书签

许多人可能会存在着个误区,会把政策性融贷跟商业性融贷完全区隔来看,觉得这是两条泾渭分明的业务线。

单纯从表面来看,这个观点似乎没错,这两条业务线之间的确没有多少交集线。

但问题是,在华夏,银行、甚至是整个金融,都是一个立体的统一整体,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楼市跌了还能影响大A,进出口涨了还能影响商业融贷利率呢,又怎么可能真的把各版块的业务单独来看待?

所以,这就使得政策性融贷的剥离和先行性实验的难度比单纯的商业金融业务改革难上了好几个级别。

无它,商业金融的改革,当下更加最求的是商业创收能力和M1、M2货币的社会流通率,因此在当下只要在产权明确、权责明确、政企分离这几个方向寻找突破口,并且根据各个地区、各个时间段、各个细分业务领域探索出一套套杠杆手段和风控手段就可以了(追求各种金融衍生品在内的M3货币的社会流通率,是后来的事情)。

但是政策性银行的生态定位决定了政策性融贷业务是不可能去追求中短期利益的,它需要站在一个更加宏观的层面去考虑问题,并且承担着一些软性调控职能;

举个例子,如果说商业银行追求的是M1、M2货币的社会流通率的话,那么政策性银行则需要利用一些非行政手段去调控相关地区的M1、M2货币与M0货币之间的传递效率和转化率……区区几个字的区别,中间的难度却是呈现几何倍地攀升。

所以,这就是目前政策性融贷业务剥离和先行性实验这个赛道目前鲜少有人进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个赛道难度太大了,不但要求参赛者拥有着极为广阔的宏观视野,同时也要求参赛者有着不弱的顶层设计能力;毕竟不管是什么系统,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是有限度的,更多的都是依靠规则去驱动和运转。

而既然提到顶层设计,那么杨默刚才提及的“伊斯兰银行模式”,就很有些值得玩味了。

这是一种截然不同于欧美银行的模式,不但与欧美的商业银行完全是两码事,跟欧美的政策性银行也是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虽然都挂着“银行”两个字,但从底层逻辑上来讲,却仿佛两个世界的东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